“以五色为美”的原初审美观念探源

作 者:
古风 

作者简介:
古风,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美与时代(创意)

内容提要:

“五色”即红、黑、黄、白、蓝(青)五种色彩,是我国史前陶器和岩画中所出现的五种色彩。“五色说”出现于夏代,可以看作是彩陶用色的经验总结。战国以降,随着“五行说”的盛行,“五色”还与“五行”、“五时”、“五方”、“五味”、“五音”、“五脏”等相匹配,构成了一个五色斑斓的审美文化网络。因此,由史前彩陶开创的“以五色为美”的原初审美观念得到了异常丰富的发展。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色”字的原始意义除了指女色之义外①,另一个意思就是“色彩”。古代不叫“色彩”而称“颜色”,这是本源于“脸色”和“女色”而来的。《论语·泰伯》云:“正颜色,斯近信矣。”屈原《渔父》云:“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此“颜色”指“脸色”。陆机《拟青青河畔草》云:“粲粲妖容姿,灼灼美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此“颜色”指“女色”或“美色”。这方面的内容,我已在“以女色为美”的原初审美观念中论述过了,本文主要论述“以五色为美”的原初审美观念问题。

      “色”作“色彩”理解的用法也很古老。《尚书·益稷》云:“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五色”即五种色彩。杜甫《花底》诗云:“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好颜色”即此花“色彩美”。色彩对于人类认识事物和审美观念的生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因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各自的色彩,诸如蓝天、红日、白月、彩云、黄土、绿水、青草、黑鸟以及各种色彩的鲜花等,人类祖先所看到的已是一个色彩绚丽的世界了。由于人类祖先对于万物色彩的长期观赏,既将色彩作为认识事物的一个途径,也滋生了对于色彩的视觉快感和美感。在此基础上,人类祖先发现和掌握了制作色彩的技术,并逐渐用色彩来装饰和美化自己的生活。现以史前考古文物中的色彩为例作以说明:

      A.红色:彩陶中半坡类型、马家窑类型等均以红色为基本色。广西扶绥崇左、龙州、宁明等岩画上,红色几乎笼罩了所有的造型;贵州开阳境内的岩画“用赭红色”之笔涂绘;云南碧江县、沧源县等岩画也均采用土红色的刚劲线条画成。

      B.黑色:它在彩陶中的表现仅次于红色。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黑色几乎占据了主导地位。齐家文化、卡约文化也较为普遍地使用红色、黑色单彩。

      C.黄色: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它以底色的面貌出现。陶质的许多近似黄色的黄褐、土褐等颜色丰富了黄色的表现力。

      D.白色:在彩陶中,白衣的造型手法被广泛应用,白色在纹样的描绘中虽不占重要位置,但它的点缀、穿插作用乃是纹样生动性的一个因素。

      E.蓝色:在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以及屈家岭文化的彩陶上,蓝色积极参与了纹样的绘制,并和底色形成特定的调子。②

      以上是我国史前陶器和岩画中所出现的五种色彩,即红、黑、黄、白、蓝(青)。当然,大自然中的色彩比此要多,这分明是人类祖先们长期对色彩认识和选择的结果。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因为这五种色彩与《尚书》中所记载的“五色”是如此巧合,而且多为正色。《尚书·益稷》中记载有“五色”的概念。一般认为,此五色即是青(蓝)、黄、赤(红)、白、黑。在上古文献中,这是关于“五色”最早的记载。学界多数人认为,“五色说”受了“五行说”的影响。我以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学界大多认为“五行说”③出现于战国时期,难道“五色说”的出现会晚于“五行说”吗?事实却不是如此。《尚书》是孔子之前的文献,按其记载:“五色说”出于《夏书·益稷》,而“五行说”出于《夏书·甘誓》和《周书·洪范》;另按《左传》记载,“五色说”出现于鲁桓公二年(前710年),而“五行说”出现于鲁文公七年(前620年)。可见“五色说”比“五行说”出现得略早一些,谁受谁影响还很难说,这是其一;其二是“五色说”、“五行说”的出现皆早于战国时期,尤其是“五色说”出现于夏代是极有可能的,可以看作是彩陶用色的经验总结。

      “五色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流行。诸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云:“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庄子·马蹄》云:“五色不乱,孰为文采。”《吕氏春秋·孝行览》云:“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也。”《黄帝内经·素问》云:“五色微诊,可以目察”等等。后来,“五色”不仅仅是指五种色彩,而是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现略述如下:

      (1)黄:《说文》云:“黄,地之色也,从田。”在古代文化中,“黄”为至尊之色。有人认为,是尊地重农。《周易·坤卦》云:“地黄”。王充《论衡·验符》云:“黄为土色。”有人认为,是尊帝。《吕氏春秋·季夏》云:黄乃中央之色、黄帝之色,“天子驾黄骝,载黄旂④,衣黄衣,服黄玉”;刘师培先生则认为,“尊黄”与我国人种有关,因为“古代人民悉为黄种”(《古代以黄色为重》)。黄色为吉祥之色、尊贵之色,已成传统。历代皇帝住的宫殿、穿的龙袍、坐的龙椅和乘的龙舆等,皆为黄色。佛教亦多用黄色。

      (2)青:《说文》云:“青,东方色也。”青色本源于草色。《说文》云:“苍,草色也。”因为在古代“青”与“苍”通用,如郑玄《礼记·月令·孟春》注云:“苍,亦青。”在古诗中,“青”常用作草色,如《古诗十九首》云:“青青河畔草”。今天汉语中仍保留了“青草”的说法。由于春天草木返青,“青”也成为春天之色。因此,到了春天,天子要“驾苍龙,载青旂,衣青衣,服青玉”(《吕氏春秋·孟春》)。

      (3)赤:《说文》云:“赤,南方色也。”赤的本源有两说,一说本于火。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火者,南方之行,故赤为南方之色。”另一说本于太阳。《释名·释采帛》云:“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阳盛则为夏,故赤为夏天之色。每到夏天,天子“驾赤骝,载赤旂,衣赤衣,服赤玉。”(《吕氏春秋·孟夏》)在中国民俗文化中,赤(红)也是喜庆之色,凡嫁娶、节日和喜庆多用红色。

      (4)白:《说文》云:“白,西方色也。”“白”本源于日出,为黎明之色。商承祚先生说,白“象日始出地面,天色已白,故曰白也。”(《“说文”中之古文考》)白为秋天之色。《尔雅·释天》云:“秋为白藏。”宋邢昺疏云:“秋之气和,则色白而收藏也。”每到秋天,天子“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吕氏春秋·孟秋》)古人认为,女人肤色以洁白为美,历来书画也以“留白”为美。曹植《洛神赋》写美女“延颈秀项,皓质呈露”,就是说其白美。白又为阴丧之色。《说文》云:“阴用事,物色白”。民间治丧事皆穿白衣,戴白冠,穿白鞋,佩白花。古代戏曲中,奸臣多为“白脸”。生活中厌恶他人时也用“白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