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何以能:1959年全国整顿劳动组织运动中的精简工人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凛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内容提要:

“大跃进”运动开展后,面对管理权下放造成的混乱,国家试图以“全国一盘棋”的政治伦理重新诉求于地方与个人,精简工厂职工,整顿劳动组织。地方干部、企业领导、普通工人对这一国家政策并非完全服膺,而是在选择性适应中追求活动空间,造成对国家能力建设的考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利益与个别利益的吻合度、政治伦理的合法性和跨部门合作能力的有效性影响着国家目标的获致。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5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74(2014)03-0023-17

       对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学术界多有“强国家”、“全能主义”、“总体性社会”等认知概念。这些概念贯穿于一个脉络中,即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和单位制的确立,中国社会中每一组织、每一个体都被党和政府所完全掌控,社会的自主性消失殆尽。这样的脉络建立在“国家—社会”的路径分析基础上,毫无疑问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性,推动了三十年来大陆学人对毛泽东时代中国社会的理解。

       近来有研究者陆续从社会的自主性空间、国家统合外的地方经验和地方文化、国家触角的限度等不同角度,对这一认知概念提出质疑①。本文之目的并非就双方观点作出评析,而是试图沿着上述路径分析进一步发问:如果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真的是“全能主义”的,那么,它为什么能?如果国家权力有其限度,那么,它为什么不能?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本文拟通过对1959年全国整顿劳动组织工作的历史回顾,对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社会”关系进行再考量。

       “大跃进”期间,中央发动了一场以精简城市企业职工为主要内容,以改进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的运动,即全国整顿劳动组织运动②。运动初始阶段,社会层面产生质疑与反抗,工作进度较慢,但国家强力推动运动开展,最终完成了精简数百万人的计划,提升了国家控制力。这场整顿劳动组织运动,为什么在获致国家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阻力和挑战?而国家又凭借何种力量能在短短几个月,克服上述困难,实现目标?本文将描述这场运动发生在天津的经过和结果,客观呈现其中的复杂性,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出暗含其中的国家能力及其相关因素。本文以天津为例,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自下而上”研究视角的需要;二是天津作为当时全国整顿劳动组织工作先进市③的典型性,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探讨。

       一、整顿的缘由与兴起

       “大跃进”运动开展后,中央为了发挥地方积极性,下放了相关权限。1958年6月29日,中央转批劳动部报告,将企业招收新工人的审批管理权予以放宽。随着基建审批权、物资分配权和招工计划权的全面下放,城市人口和职工人数大幅度增加。1958年,全国新增职工2082万人,其中超过一半来自农村。数据显示,“按1958年从农村招收的1104万名职工来计算,如果每人年平均消费粮食456斤(青、壮年强体力劳动者按每月38斤计算),一年就要消费50多亿斤商品粮食。农民进入城市后,在其他商品方面的消费量也会比从前增加”(详见表1)。国家统计局由此建议政府“减少新职工”,因为这样“不仅可以缓和市场的紧张程度,而且可以将这些劳动力分配到生活资料的生产上去,加强农业和农副业的生产力量。同时,对于企业劳动组织的改进和劳动效率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好处。”④

       1959年3月,国家计委和劳动部共同召开了全国劳动工资计划会议。会议确定了当年劳动力管理的方针是:“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劳动力,保证国家生产建设(首先是钢、煤、粮、棉生产)的需要,促进国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会议提出了两个重要建议,即“改进劳动组织,合理地使用劳动力”以及“适当调整现有职工队伍”⑤。这次会议拉开了1959年全国整顿劳动组织工作的序幕。1959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国家计委党组、劳动部党组《关于1958年劳动工资的基本情况和1959年劳动工资的安排意见的报告》,《报告》指出,“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避免人力、财力的浪费,今年必须减掉几百万职工。这样做,对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和减轻市场消费物资供应的紧张状况,也有好处”⑥。

      

       根据当时指导性的经济学理论,社会主义优越性表现之一就是劳动生产率高于资本主义国家。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有一个著名的提法,即“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⑦列宁的这一提法在“大跃进”期间很受官方的重视。⑧中央对各地偏重“跃进”指标而不顾及劳动生产率的做法很不满意,这也是国家计委和劳动部将“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整顿劳动组织目的的原因。根据中央整顿劳动组织精神,1959年在全国范围内,职工人数不能增加只能减少,全国缩减人数在八百万人左右。

       天津的情况是全国的一个缩影。经过中央和各系统层层追加,天津1958年年度工业增长指标高达110%。为完成上级“跃进”指标,天津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招聘新工人,扩大再生产。技术革新短期内难以实现,招聘工人,则因为管理权限的下放,较容易实施,这就成为包括天津在内各地普遍选择的办法。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天津市共增加职工17万多人,1958年一年从社会招收的就有23万多人,相当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加人员总数的1.33倍⑨。经过增加人力成本投入,全市工业总产值增加了70%,但“由于人员增加过多,很多单位58年的劳动生产率下降了,有些单位59年的劳动生产率还要继续下降。”⑩为贯彻中央整顿精神,1959年5月,天津市委向全市发出了《关于整顿劳动组织、精简人员的指示》。文件要求,天津精简10万左右工人。精简人员的范围,主要是1958年吸收进厂的农村合同工,包括部分街道妇女和学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