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14)04-0009-07 我们身处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社会转型的路途可能通往天堂,可能通往地狱,也可能通往天堂般的地狱”,[1]无论结果如何都将“转变社会的价值和制度”,而我们都将面临“我是谁”“我们是谁”的拷问和困境。于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凸显并需要重新构建。 对于教师而言,自我认同的挑战会更加严峻。因为,教师是一种以主体自我为工具的职业,其自我认同对于职业生活具有基础性价值。唯有主体自我形成了充分而完整的认同感,作为工具的自我才可能在职业中有卓越的表现。然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当下中国市场经济背景下,教师的自我认同却面临着巨大困难。《美国教师》中那句意味悠长而略带伤感的话,真切地描绘了当下教师的处境——“教学并非一项不复存在的艺术,但尊重它的传统已不复存在。”[2]因为,资本和资本的运营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教师职业自身的价值逻辑与市场经济的价值逻辑是内在冲突的,然而,无可选择地生存于市场经济之中的教师如何适应这一逻辑,并且在适应的过程中持守作为教师的自我价值是其面临的现实困境。而这种困境正是“转型期知识分子在神圣秩序与世俗秩序、神圣价值与世俗价值之间感受到的紧张与焦虑”[3]的集中表现。 一、教师自我认同与资本的关系 人的自我永远都无法仅靠自己而确立,总是需要内外在的支撑和证明。曼纽尔·卡斯特认为“认同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4]而事实上,经验与意义反过来也是认同得以构建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认同的建立是需要条件的,这种条件既包括内在的意义感也包括外在的身份感,既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物质层面。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对资本的占有和使用成为人的社会身份确立的核心条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地位是由一个人所掌握的资本数量及强度决定的,而资本的数量则取决于特定社会中资本的分配方式。所谓地位之争实际就是资本之争。资本位于力量的中心,同时也位于权力与地位的中心。”[5]这种资本并非古典经济学中狭义的“经济资本”,而是布迪厄所提出的“资本的所有形式”。因为,“除非人们引进资本的所有形式,而不只是思考被经济理论所承认的那一种形式,不然,是不可能解释社会世界的结构和作用的。”[6]因此,在完整的意义上探讨社会转型中的教师自我认同,就需要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下理解和认识资本的含义及类型。“资本是以同一的形式或扩大的形式去获得利润的潜在能力,资本也是以这些形式去进行自身再生产的潜在能力,因此资本包含了一种坚持其自身存在的意向。”[7]在更深刻的意义上,“资本是一种铭写在客体或主体结构中的力量,它也是一条强调社会世界的内在规律性的原则。”[8]因此,就本质而言,资本并非只是单纯的货币形式,而是内含着主体性的力量,并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强有力的规定性力量。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资本表现为不同的形态,最基本的形态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不同的资本类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且最终都可化约为经济资本。在市场经济中,物化的甚至更直白地说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价值体系成为人们自我认同建立的重要的价值依据。而教师职业并非直接参与市场的职业,这就注定了其无法在物质层面上取得绝对的优势。在市场经济这一大的“场域”中,教师所拥有的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属于布迪厄所谓的“弱势资本”,而经济资本则上升为“强势资本”。于是,教师的精神失落和物质贫乏几乎同时发生,使其无法对自我价值和身份进行足够自信的确认。而寻求自我认同几乎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于是,取与舍,得与失,都在资本的占有和转换中发生,而教师自我也在这一过程中变化甚至扭曲,陷入自我认同的危机。 二、教师自我认同的资本困境 资本是人的主体力量的外在显现。社会所赖以确认人的地位和身份,价值和意义的各种资本,人都渴望得到和拥有,并按照这样的标准确立自我。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不同的维度上标定和说明着一个社会人在社会网格中的位置和形象。教师同样会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资本的竞争和占有的行列之中,去建立自己作为现实社会人的自我认同,只是教师在此过程中会面临比其他人更多的精神和伦理的困顿。 (一)教师自我认同的经济资本困境 1.“穷酸”的收入带来的卑微的身份感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孔乙己即使站着喝酒也要“穿着长衫”,知识分子即使物质上“穷”,但仍难以放下那种独特身份的“酸”——一种放不下的尊严感。在市场经济中,经济资本的占有成为社会阶层划分的最重要的依据,也成为个体确认自身社会地位和身份感的最基础也是最强硬的支撑。然而,教师的收入却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很多教师在调查中①表示,“收入低是他们不喜欢教师职业和产生离职念头的首要原因”。伴随社会贫富差距的增大,通过社会比较而产生的“卑微”的身份感,成为教师内心难言的伤痛。这种体验在男教师身上更加强烈和明显。很多男教师在调查中讲述了同样的情景或细节——请客吃饭,即将付款时的尴尬和无奈,想像别人一样大方阔绰地请客,却无奈囊中羞涩,那点尊严和面子可怜得无从拾起。所以,很多男教师会因为“交往不起”“怕受刺激”而逃避人际交往,而结果却是“职业生活太过封闭”,反过来又成为他们不喜欢教师职业的另外一个理由。可见,经济基础是社会交往的前提条件,经济资本的充分占有是建立社会身份感的物质保证。因此,经济收入上的低微所造成的创伤性的心理体验直接伤害到教师的自我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