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库藏的物尽其用原则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丹青,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E-mail:liudq@cass.org.cn。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本文以作者倡设的语言库藏类型学的视角探讨语法库藏的扩张现象,提出语言经济性包含组合经济性和聚合经济性,后者的表现之一是物尽其用原则,这是显赫范畴的库藏手段扩展至其他范畴的重要动因,这种扩张用法导致语言之间常形成超范畴对应。本文包含了时体式范畴、类指范畴、疑问代词等现象的跨语言个案研究。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12 期

字号:

      〇 引言:语言库藏类型学的核心要义

      本文以我们倡设的语言库藏类型学(刘丹青,2011、2012)为背景,基于形式库藏-语义范畴相互关系的跨语言差异,特别是表达显赫范畴的语法形式的跨范畴扩张,提出语法库藏使用的一条基本原则——物尽其用原则。我们将该原则视为更加基本的语言经济原则在语法库藏(聚合关系)方面的一项重要体现,与经济原则在组合关系方面的表现一起构成语言经济原则的完整表征。

      这里先简述一下语言库藏类型学的核心要义,包括其核心概念之一——显赫范畴。

      语言库藏类型学注重语义范畴(含语用功能)和语法库藏手段的双向制约,尤其关注语言库藏在不同语言中的存在与否及库藏属性(显赫度)对语义范畴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形义关系的语际参差性,避免从语义范畴出发寻找语法对应物的单一视角局限。

      库藏类型学尤其重视不同语言中显赫范畴的作用。显赫范畴是语言库藏中语法化程度高和/或语法功能强大的语法手段所表示的范畴。显赫范畴的特点之一是具有范畴扩张的能量,即在特定语言中显赫范畴的表达手段可以扩展到其原型范畴以外的语义域,这是造成形义语际参差性的最重要原因。

      本文旨在揭示语言手段的库藏属性所导致的显赫范畴扩张力背后的重要动因——语言库藏的物尽其用原则(The Maximum Utilization Principle of Language Inventory,简称物尽其用原则)。

      在语法库藏中,存在着一种马太效应(The Matthew Effect):越常用,越显赫;越显赫,越常用。具体地说,一种手段越是常用高频,越容易使所表达的范畴取得显赫范畴的地位;一种范畴越是显赫,其表达手段越是会高频出现,以至扩展到其他范畴的语义域。因此,每种语言都会形成一些自己的显赫范畴,显赫范畴的不同是形义关系语际差异的根本原因。这种马太效应在词库中也有表现,即高频词的极端多义性。

      当然,显赫范畴也不会无限扩展,因为语言中也存在着制约显赫范畴过度扩展的因素,尤其是语言表达的区别性要求,此点容另文研究,初步讨论可参看刘丹青(2013a)。

      本文将从语义范畴到语法库藏、语法库藏到语义范畴两个方向来论证物尽其用原则的作用及其限制。具体涉及时体范畴、趋向范畴、疑问代词、类指等个案的讨论。

      下面先从作为本文重要理论基础的语言经济原则谈起。

      一 从语言经济原则到物尽其用原则

      语言的经济原则是法国语言学家André Martinet在前人相关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一条语言运转的基本原则。他强调经济原则在语言历史演变和语言共时状况中的作用,认为经济原则支配人们言语活动的规律,它不仅是节省力量消耗的同义语,而且是指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人们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作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从这一点出发,它能对语言结构演变的特点和原因提供合理的解释(参看周绍珩,1980)。

      语言经济性是语言使用和演变的根本原则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原则。语言的结构和应用也受其他原则制约,那些原则和经济原则处于时而共谋、时而竞争的关系。如语序象似性原则,它有时能让语序本身表示现实中的时间顺序,省去表示时间的手段,这种安排同时符合语序象似性和经济性,形成共谋合力关系;也有时,象似性和经济性构成竞争。比较:

      (1)a.校长见了一次家长,班主任也见了一次家长。(两个小句,两个事件,符合语言单位象似性,不经济)

      b.校长和班主任分别见了一次家长。(一个小句,两个事件,经济,不符合语言单位象似性)

      我们认为,语言经济性在语言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组合和聚合两个方面。

      组合经济性也可称交际经济性或在线经济性,作用于实际言语中的组合关系。其原则是:表达同样的内容,用尽可能少、短、简的语言单位。其最直接体现“经济性”的另一种说法——“省力”。

      聚合经济性也可称认知经济性或恒久经济性,作用于头脑中的聚合关系,涉及语言库藏单位的获得、储存和调用。其原则是:尽量减少学习、记忆和取用的库藏负担①。

      以往对语言经济性的关注,较多在组合-交际领域,例如同指省略、音素脱落、虚词省略、成分共享等。对聚合-认知经济性的关注偏少,只偶有涉及。例如,据Sgall(1995),布拉格学派的类型学认为,一种语言倾向于采用单一类型的语法手段(例如同为前置或同为后置的语序),就是基于语言经济性的动因。这种经济性,不是说话时语法单位的简省,而是头脑中需要学习和记忆的语法规则更加单一,因而这是聚合-认知意义上的经济性。

      聚合-认知经济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之一,作用强大。例如,对于普通论元结构的三大成分S(不及物主体论元)、P(客体论元)和A(及物主体论元),理论上至少包含以下三种形态配置模式:S-P-A(三分),SP-A(通格作格二分),SA-P(主格宾格二分)。事实上,有格形态的语言绝大多数采用二分法,即主宾格类型或作通格类型,极少有语言采用三分法(Whaley,1997/2009:158)。这就是聚合经济性的巨大威力。SA之别和SP之别都只有语义学价值而没有句法学价值,因为双方没有同句同现的机会。在同一小句中需要区分的只是A和P,上述两种二分法各自都足以区分A和P,三分法则超出了句法的最小需求,语言经济性将这种看似充分表义的形态配置毫不留情地挡在人类语言的语法库藏外。

      语言库藏,是聚合关系的总和。物尽其用原则属于聚合-认知的经济性。格系统容二分拒三分的现象,就是物尽其用原则的体现之一,即充分用好通格(既表不及物主体,又表及物客体)或主格(既表不及物主体,又表及物主体)。该原则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