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的发源地考证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广峰,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红广角

内容提要:

新时期的包产到户,源头并不是在小岗村,而是多点开花;从时间上看,新时期的包产到户是改革开放前包产到户“三起三落”的延续,总之,包产到户的兴起、推广和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和复杂的过程。凤阳小岗村是包产到户发源地的说法,只是新闻媒体宣传的结果,没有反映出历史的真实。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4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新时期包产到户发源于安徽凤阳小岗村,于光远就曾说过:小小凤阳县,一次是出了个朱元璋皇帝,大明朝统一全国;二次是小岗村十八户农民盖手印搞包产到户,不久家庭联产承包制也席卷全国。①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一、从地点来看

      目前,在媒体上可见的包产到户的发源地有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

      据记载,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农民包产到户,比小岗村要早3个月,而小岗村也只是包到组,没有小井庄来得彻底。②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于1979年5月21日和1979年12月31日两次来到小井庄,同群众座谈,并给予支持和鼓励。1997年10月10日万里同志在提到小井庄时说:“1978年夏秋,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省委决定借地度荒,搞好秋种,诱发了农民对包产到户的积极性。肥西山南公社群众自发搞了包产到户,省委机关议论纷纷。1979年年初,我让省农委派工作组去考察,专门开常委会讨论,决定作为试点,不制止,不宣传,不登报。后来我又两次亲自去山南公社考察,表示支持。”③之后中央和国家机关20多个单位负责人,23个省市负责农业的领导,全国少数民族代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等众多记者也多次前来小井庄参观、考察、调研,但都没有公开报道。

      小井庄成为发源地的根据之一在于得到邓小平的肯定。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中央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重要讲话时,特别提到:“农村政策放宽之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起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大。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④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发生在安徽省肥西县农村的一场伟大变革给予的最权威的肯定,也是邓小平首次在公开场合肯定包产到户。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2008年8月14日、15日中央电视台记者赴肥西县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伟大的历程》,再现当年肥西县包产到户的伟大创举。近年来,小井庄为发展旅游业,加强了舆论宣传,建立了包产到户纪念馆。

      (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

      伊克昭盟(后改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杭锦旗农村包产到户(后来规范叫生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比小岗村早半年。1979年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周惠,闻讯实地考察后,明确表态:“对伊克昭盟的包产到户,我不习惯用“文革”的语言,今天也用一句,叫做‘革命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当时的盟委书记(即地委书记)千奋勇同志说:“这个简明的表态,使伊克昭盟的各族领导热泪盈眶,这是党委给我们吃的定心丸啊!要知道,在当时搞包产到户,地方领导坚持干,自治区领导支持干,要冒多大的风险!”⑤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公社书记马从发和社长菅光耀感到一个新时代来临了。菅光耀对记者说:“小岗村1978年年底签订分地协议,具体开始实施是在1979年春天。当时小岗村是18户社员搞集体耕地承包到户,大包干,而中滩公社是全公社都开始搞,范围比小岗村大得多,影响也比小岗村大。可以说,我们是和小岗村同步进行这一伟大改革的。”⑥

      (三)浙江的台州、山西运城

      台州皂树村,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首先搞起了分田到户大承包,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2008年,作家出版社郑重推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全国劳动模范、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何建明历经三年调查采访获的一个重大历史发现——《农民革命风暴》。这本书所揭秘的比安徽小岗村更早、更广泛的中国农民分田到户大承包的真正发源地——浙江台州皂树村及周边几个乡村当年冒着极大政治风险进行分田到户搞承包的史实。⑦

      山西运城闻喜县南郭村孙炳新30年前发起包产到户改革,与农民签订“秘密合同”,领山西之先,比起安徽小岗村干得更早些。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这位可以称为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第一人”却不为太多人所知晓。记者问起孙炳新,怎么看待他当年的做法比小岗村早,却远没有后者的影响和名气,他十分淡然:“我就是一个生产队长,操心的事不过是怎么样才能让大家有饭吃,别的什么我都没想过。在农村,让农民吃饱饭,吃好饭,才是天大的事!”⑧

      (四)四川遂宁、凉山和重庆

      1976年9月,遂宁市蓬溪县群利公社九龙坡村的一和五两个生产队秘密将田边地角“包管到户、责任到劳”,并迅速在全公社的各个生产大队蔓延,从田边地角到三类田地,再到一二类田地。1978年,就在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在那个冰冷冬夜签订生死契约力行“包产到户”的时候,九龙坡村的1100多亩土地就已全部承包到户,比四川省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足足早了4年多,比小岗村也早了两年多。⑨在天府之国的四川,较之安徽凤阳小岗村更早推行包产到户的,却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偏远、落后、贫困、名不见经传的小县——雷波县的南田公社青海二队。⑩

      早在1976年,重庆荣昌县清升镇楠木沟村就已包产到户,效果立竿见影,大集体时只能收八千多斤麦子的田土,包产到户时收了两万多斤。“我家五口人,少说也收了1500斤。”生产队长李万玉说,收小麦的时候,见到大家都买缸贮粮,是他部队转业回来最高兴的时候。(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