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内容的局限 经济责任审计受传统审计的影响,长期依赖账项基础审计,取证工作重心直接放在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审计内容局限于检查会计账簿报表资料。但账项基础审计仅侧重于对报表资料等的核查监督,将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账簿作为取证工作的切入点,是单一的错弊审计。而会计账簿报表是被审计单位和人员编制和提供的内部证据,远比由被审计单位以外机构形成的以往审计成果这样的外部证据可靠性弱。由此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目的性不明,综合性不强。 二、审计资源的制约 审计资源是用来完成特定审计任务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总称,是影响审计程序设计的重要因素。至于对县区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这样大规模的审计事项,面对审计资源的瓶颈制约,是否还是运用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显然值得商榷。由于有限的资源条件,经济责任审计应采取详略得当的审计程序,采用先进合理的审计手段。必须在保证最佳配置组合的前提下,慎重选择取证模式。从解决审计效率和质量问题角度,应该选取外部证明力最强的审计证据。 三、审计时效的滞后 经济责任审计“先审后离”的原则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审计与领导干部任用脱节。随着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审计信息手段却十分有限,如果领导干部任职期与审计期脱节严重,审计就更难全面掌握,难以揭示并规避审计风险。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调查了解、审计质量控制、责任分析及评价、审计座谈及会议、资料形成及档案整理等各项工作颇费时日,加之现场审计时间、参与人力总量、资源协调配合及人员业务水平等各项环境条件所限,审计手段运用相对困难,审计深浅程度不易控制。 经济责任审计必须迎难而上、不可墨守成规,不能局限于执法监督、满足于账项基础审计,而应该强化促进建设作用意识,在更高层次、更广角度、更深空间,关注和评价履行经济责任效果情况。以往审计成果的充分利用,有赖于经济责任审计创新理念,抛却对以往审计成果内容局限性的顾虑,不仅要总结自身审计经验,而且要善于总结以往审计中值得借鉴的优秀成果,活学活用、用活学活,方能助力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现阶段应从审计全覆盖的高度,从利用以往审计成果优势的角度,认真审视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和不足,冲破主客观因素的掣肘,转变固有的思维定式,打破禁锢发展的误区,拓展审计取证模式,强力推动以往审计成果有效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才能焕发生机,才能更好地适应宏观需要。 日前出台的《“两办规定”实施细则》第五十三条,明确规定了“审计机关组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当有效利用以往审计成果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结果。”“应当”一词除却了经济责任审计今后利用以往审计成果的困惑。深层意义上讲,以往审计成果利用与否或利用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审计职能的发挥。有效利用以往审计成果,是审计程序的简化,是审计手段的结合,是审计方法的改进,是审计范围的延伸,是审计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审计机关最大限度的强化管理,是对审计模式、审计管理、审计内容的积极创新和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