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01
分类名称:文化创意产业
复印期号:2014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文化政策研究:工具性抑或批判性?

      

      ——国外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概论

       李义杰(浙江大学)/《理论月刊》,2014.7.97~101

       麦圭根在《重新思考文化产业政策》一书中是以批判的眼光考察了新自由主义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旨在摊开被工具主义思想和研究忽略了的文化和政策问题。麦圭根将文化政策话语分为三种:国家话语、市场话语和市民/交流话语。从国家话语向市场话语的转变在西欧尤其明显,在英国走向极端;国家话语里,国家被视为文化政策里的关键动因,政府对文化事业进行补贴;市场话语的政策放手让市场发挥作用, 市场的力量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市民/交流话语源于市民社会,它关注交流和文化的民主化,并代表上述两种话语的对立面,在调整现存文化安排的造势运动中,这一话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对于政策导向的文化研究,麦圭根认为,文化研究应该进行分析并对决策做出贡献。不过它不能成为政府政策的工具。它还要维持并革新自己与进步运动的关系,以求得社会文化公正。

       舒斯特的《文化政策指南:研究和信息基础架构》是一部侧重于政策制定应用层面而非学术理论研究一个重要研究文献。该书一开始强调了文化政策的“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性。由于文化政策研究直接面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那么信息的搜集、过滤和分析无论对于决策者还是分析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建立起信息基础设施首先需要的是相关的研究机构。

       综上, 国外英语发达国家对文化政策和文化产业政策研究形成了应用性和批判性两种鲜明的研究立场和路径,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批判性反思。主张作为学术研究, 文化政策研究不是对一个政府或部门工作的反映,政策研究应该对决策做出贡献,但不能成为政府的工具。文化政策研究作为一种学术活动,它的历史根源和健全的概念以及学科的合法性都完全建立在对政策的制定和评论的相关内容之上。站在批判的立场,关注文化政策研究和政府管理、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的“权力”问题,并把文化政策研究作为一种文化研究,这是目前与国内文化产业或文化政策研究的一个显著差别。相较国内, 国外文化政策研究在具体关注的问题上不仅是文化产业、城市发展等问题,还有文化身份认同和其中“权力”转移和运作问题。

       创意性文化消费路径研究

       刘平(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2014.8.51~58

       创意性文化消费是文化消费的一种新模式和新业态。理论层面,它通过文化、创意、数字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与消费的融合,从消费形态、消费价值、生产—消费关系以及产业链等四个方面开启文化消费的新路径。(一) 消费形态。一般认为,文化消费具有两种形态,一是文化产品物质形态的消费,二是文化服务劳务形态的消费。在体验经济时代,文化体验成为一种既不能完全归于文化产品的物质形态也不能完全归于文化服务的劳务形态,或者又可以说是两种形态兼具的文化消费形态。创意性文化消费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大量引入了体验消费模式,因此,体验成为一种主要的消费形态。(二) 消费价值。文化消费价值是消费者选择消费文化产品和服务时能够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并满足其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效用。(三) 生产—消费关系。创意性文化消费通过互动体验式消费形式,使生产—消费合二为一,消费者既可以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又可以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消费者通过互动体验消费而参与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因而可以成为文化消费价值创造的主体。(四) 产业链。创意性文化消费中的网络化文化消费是基于互联网虚拟平台的消费形式。虚拟平台实际上成为文化消费与生产供给的共同载体,其突出特点是没有了中间的流通环节,产业链两头的生产供给者与消费者直接通过平台沟通联系和交易,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供给与消费,并且可以多边同时进行,使产业链形态从传统的文化产业的单边单向直线式。

       此外,创意性文化消费由于应用新技术、新媒体并采用创意设计、体验设计开发消费的内容、形式、渠道、空间等,并且在很多时候消费者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因此,使传统的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在研发的前面延伸出创意设计、体验设计,在销售、服务的后端,则延伸出消费者体验,从而进一步拓展文化消费产业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