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的文化企业把银行贷款当作缓解资金压力的“救命稻草”,拼命去挤银行的“独木桥”时;当有的文化企业把上市当作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千方百计地去挤IPO的“独木桥”时,一些文化企业却尝试着另辟蹊径,通过债券市场来解决资金难题,特别是那些有一定资产规模和信用等级的企业更把债券这种直接融资作为解决资金瓶颈的主渠道。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统计,截至今年1月,已注册发行债券的文化企业达112家,总发行金额2515.5亿元。 尽管这样的发行已小有规模,但“债券融资”对广大文化企业来说依然还是个陌生的新事物。近日,在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于西安举行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实务(债券融资)研修班”上,60多家文化企业的代表率先接触债券融资的相关知识,以债券融资优化资金结构、撬动企业发展。 1 不挤银行信贷的“独木桥” 案例:“华侨城是国内最早发行企业债券的文化企业,从2008年开始,累计已发债458亿元,现在带息负债的资金占企业总资金的40%。”据华侨城企业管理部总监何海滨介绍,债券融资对华侨城的帮助很大,使其利润总额从19亿元增长到目前的45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4%。华侨城的债券发行品种多、发行量大,满足了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 和华侨城一样,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团也靠发债来解决融资问题,既有10亿元短期融资券,也有20亿元的私募债券,贷款则越来越少。 为什么要债券融资?最直接的原因是为文化企业节省融资成本。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初步统计,文化企业债券融资平均发行利率为6.17%,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8.53%,已累计为发债的文化企业节省资金30亿元。以西安曲江集团为例,通过发债,其综合融资成本降低了42.16%,而深圳华强集团综合融资成本更是降低了64.85%。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资金使用量大,银行融资成本较高,而文化企业又不是房地产这类利润高的行业,必须考虑新的产品来降低融资成本。”何海滨分析说,债券不用资产抵押,成本相对较低,很适合华侨城这类内部管理比较严格的国企,用企业的信用去融资。 除了成本低,债券融资相对银行信贷还有一些其他“优势”。银行融资基本是“短贷长投”,与企业的要求很难匹配。“一个项目从建设、运营到产生现金流和目标收益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可银行贷款以一年为限,还没有取得效益就要考虑归还了,每年都得还了再贷。”扬州工艺集团财务经理朱世荣谈起自己的财务管理体会说,发债的期限则比较灵活,有短期融资的,有三五年中长期的,也有十年期的,能满足企业中长期的资金需求。 “债券发行,为文化企业广开源,在银行信贷外多了一个直接融资的新渠道,使一些企业能便捷、便宜地融到资,优化投资结构,也有利于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文化部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认为,财政对一个产业的支持资金是有限的,大量的融资还是要通过金融市场来解决。 据统计,目前,包含旅游业在内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债券融资数额最多,达到1350亿元,占文化企业发债融资的75%;其次是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发债226.82亿元,占13%;第三位是新闻出版服务发债200.25亿元,占11%;工艺美术品生产、文化信息传输服务和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只占1%左右。
融资规模前九名地区融资总额(单位:亿元) 2 发债相当于“小上市” 案例:2011年,江苏凤凰集团通过上市募资近45亿元。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从2009年开始,凤凰集团每年就有计划地发行债券,在上市前就已募集资金40亿元,由于企业运行稳健,发行人和投资人都得到了较好的回报。凤凰集团债券发行的主承销商北京银行按照交易商协会的规定不断对凤凰集团的管理提出规范要求,凤凰集团也逐步规范自己的公司治理和报表等。正是这种规范的管理,使凤凰集团能快速成功上市。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企业可以低成本融资,但也要保证资金安全,去适应市场的游戏规则。”交易商协会后督中心负责人朱赟讲述了对发债企业的要求,企业要有季报、年报,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情况,重大的收益损失和法律诉讼都要公告,资金到位后一定要用到申报的用途上,否则算作失信,会影响企业的信用。朱赟说,发行债券相当于“小上市”,要求严格披露经营信息,市场倒逼企业加强自律,这样就形成了市场和企业“双保险”的风险监控体系,有助于企业的规范运营。 “债券融资对于企业成长的帮助是由内而外的,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江苏大风乐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宝华是位古筝演奏家,从一个家庭作坊的小企业起步,公司一步步走上规模化道路,他听完“债券融资研修班”的课程后,按捺不住地勾画起回去后要立即做的三件事:首先还掉原有的银行贷款,压缩财务成本,提高公司利润;其次继续推进公司的规范管理和上市工作;最后特别要加快把学到的东西用于发债的实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