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怎样编码位移的路径信息  

——现代汉语位移事件的类型学考察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礼进,男,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发表语言学论文四十余篇,出版专著《英汉语篇和语法问题研究》和《篇章视点回指语用论》,E-mail:liulj@gdufs.edu.cn。

原文出处:
世界汉语教学

内容提要:

位移事件语言类型区分基准在于位移事件中哪个成分典型地表达路径信息。在回顾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学术界存在的关于汉语的“附加语构架”、“动词构架”和“均等构架”三种分类,对汉语自然语料中的位移事件做了一次实证考察。考察结果证明,汉语多半使用趋向补语作“附加语”来编码位移路径,用主动词表达路径的情况较少,因而汉语可以说主要是一种“附加语构架语言”,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附加语类型结构比重较高的语言”。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11 期

字号:

      一 位移事件

      根据Talmy的研究(Talmy,2000:25ff,另见沈家煊,2003),位移事件(motion event)包括四个基本概念要素①:

      移动体(figure):指一个相对于另一物体(参照物)的移动物体或定位/静止物体。

      参照物(ground):指一个参照物体,另一物体(移动体)相对它而移动或定位。

      位移/移动(motion):指事件中位移本身[MOVE]的发生。

      路径(path):指移动体相对参照物而发生位移的路径。

      这里的“位移”是指直线/平移运动(translational motion)的发生,不发生位移的就指物体定位或静止。本文主要讨论平移或直线移动的发生,即关注移动体位置在当下发生变化的位移现象,不包括移动体的自旋转、摆动、张大等独立运动。

      此外,位移事件(也叫主事件)还跟一外部“副事件”(co-event)相联系,主、副事件之间最常见的是方式(manner)或原因(cause)关系(Talmy,2000:26)。因而,一个语句实际上表征一个“宏事件”(macro-event):一个主事件+一个副事件。这些语义成分具体映现为外在的句子成分:名词、动词、介词、从句/从属结构及Talmy提出的“附加语”等等。下列两个句子表达由主、副事件构成的两个宏事件:

      皮球滚进了岩洞。

      

      这两个句子里,名词/非施事主语“皮球、餐巾”代表移动体F;名词/处所宾语“岩洞、餐桌”代表参照物G;路径动词即附加语“进(了)、下(了)/从[处所]下来(了)”(“了”为时体助词)表示路径信息P;两个主动词“滚、吹”表达移动义,并分别表示方式和原因。

      二 位移事件的类型学理论

      位移事件结构的语言类型学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Talmy(2000)的二分模式(dichotomy),二是Slobin(2003、2004、2005、2006)的三分模式(trichotomy)。

      2.1 二分模式

      Talmy(1985、2000:§3)提出,语言据其编码位移事件的核心特征(原文为核心图式,core schema),即沿着路径的移动,可分成两种范畴类型:“动词构架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和“附加语构架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②。“动词构架语言”的位移核心特征(路径信息)典型地由主动词表达,“附加语构架语言”的路径核心特征典型地由动词的附加语表达。

      Talmy(2000:222)的“附加语”(satellite)是个语法范畴,涵盖除与动词核心(verb root)地位同等的名词短语或介词短语补足语以外的任何成分,如英语动词小品词、德语隔离/非隔离动词前缀、拉丁语或俄语动词前缀介词、拉祜语的无核心“多功能动词”、汉语的动词补语等等。这一语法范畴概括了该类语言的一个共有功能:这类语言将核心特征(路径义)典型地映射到(编码为)附加语,因而这样的附加语叫作“构架性附加语”(framing satellite)。实际的语篇中路径义还需附加语与介词连用才能得以完整表达,因此附加语常与介词短语同现。而“动词构架语言”路径义的表达由主动词/核心动词承担,这样的动词叫“构架性动词”(framing verb)。

      Talmy(2000:60,117)二分模式下两种类型的语言/语系如下:

      (一)附加语构架语言:印欧语系(罗曼语除外)、汉语、芬兰乌戈尔语系、奥吉布瓦语、瓦勒皮里语、奥苏吉威语(以北霍卡语为主)、纳瓦霍语,等等。

      (二)动词构架语言:罗曼语/拉丁系语言(如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等)、闪族语、波利尼西亚语、内兹佩尔塞语、喀多语、日语、韩语,等等。

      2.2 三分模式

      Talmy的位移事件语言类型二分模式提出以后,出现了一些修正方案,尤其是Slobin(2004、2005、2006)的三分模式影响最大。Slobin(2006)认为Talmy的二分模式应予以扩大,以涵盖一种“均等”语言类型。所谓“均等类型”就是说位移事件中表达路径和方式的语法成分的权重相等。这一外加的类型叫做“均等构架类型”(equipollently-framed type)。根据Slobin(2006:64)的观察,至少有三小类“均等构架语言”的路径和方式成分大体上具有相等的词汇语法地位。这三小类语言包括连动词语言、双动词语言、属类动词语言。连动词语言的特性是其连动结构中哪个动词为主动词不明晰;双动词语言的动词由两个角色相等的形态词素组成,分别表方式和路径;属类动词语言的特点是难以辨清路径和方式哪个是小句核心。这样,Slobin(2004:249;2006:60)提出的三种语言类型分类如下:

      (一)动词构架语言:罗曼语、闪语、土耳其语、日语、韩语。其表达路径的优先手段为动词,方式表达不重要,典型结构形式为“路径动词+从属方式动词”。

      (二)附加语构架语言:日耳曼语、斯拉夫语、芬兰乌戈尔语。其表达路径的优先手段为与动词相关的非谓语动词,典型结构形式为“方式动词+路径附加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