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句的语义句法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理论的重点和热点,其中动词和结构之间关系的处理更是理论构建的重中之重。当今理论模式的研究者在处理两者间关系常用的两大视角是动词和结构。有些研究者认为小句生成始于动词,有些则认为结构的地位更重要。形式语法的词汇进路理论模式研究倾向于前者,比较突出的理论模式有Pinker(1989),Levin(1993)等;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进路研究倾向于后者,国内关注度比较高的理论模式是Goldberg的论元结构构式语法(下文简称“构式语法”)(参见牛保义2011)。尽管构式进路和词汇进路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两者都力图表述小句的动词和结构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讨论两种进路在处理动词语义中取得的成果以及遗留的问题,并在理论框架中的动词理论位置(详见第1小节),动词语义的定义(第2小节),以及动词准入结构的语义条件(详见第3小节)这三个方面来展开互补性对比探究。 1.理论框架 构式进路的研究者认为动词和结构之间的决定因素不是动词,而是构式(Goldberg 1995)。在构式语法中,构式是主要的,其中基本构式源于具身经验。构式语义和句法结构连接(link)。动词则按一定的原则,通过和构式整合(integration)进入构式,整合构成构式语义(见下页图1)。我们将构式进路的如此理论观点称作“整合观”。 词汇进路各理论模式的出发点是词项,在小句层面上主要是动词。该理论模式的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动词通过其语义投射(project)派生获得论元结构。所谓的投射就是动词基于本身抽象词典语义,通过其相应的事件结构,生成(或派生)获得论元结构。论元结构则最终连接(link)(或称映射(mapping)句法结构。有些研究者甚至笼统地将从动词语义到句法结构的生成过程称作投射。本文将该理论观点统称为“投射观”,其研究。切入方法称作“词汇进路”,相应的表述模式称作“投射模式”(见图2)。
我们可以通过一组小句来说明两种理论模式的异同。请比较: (1)James threw the ball into the basket.[使移构式] (2)James threw him the ball.[双及物构式] 构式语法的研究者将将两者表述为两个不同构式:使移构式和双及物构式。使移构式的论元角色包括:施事、题元、终位;双及物的论元角色包括:施事、收受者、受事。动词threw的语义框架则由三个参与者角色构成——投掷者、投掷物和终。构式语法中,动词语义通过和各构式的整合进入相应构式。整合具体理论表述为参与者角色和论元角色的融合(fuse)。两构式的融合关系可以表述为: 使移构式:施事—投掷者 题元—投掷物 终位—终 双及物构式:施事—投掷者 收受者—终 受事—投掷物 投射模式相对要简洁些。投射模式中,动词可以有多个意思或语义(sense)。每一个动词语义投射派生一个论元结构。动词的不同语义则派生获得不同的句法结构,共同形成变异(alternative)句式,简称“变式(variants)”。以上例句的使移变式和双及物变式,分别由动词throw的使移语义和双及物语义投射派生获得。它们的投射关系表述为: 使移变式:投掷者-施事 投掷物→题元 终→终位 双及物变式:投掷者→施事 终→收受者 投掷物-受事 实际研究中,变异通常在两个句式的对比中展开。研究者将不同句法结构的生成动因,归结为动词的不同语义。相同动词通过其不同语义,派生获得一组不同的变式。词汇进路的理论模式还将动词归纳成组。理论上,同一类组的动词可以派生获得相同的一组变式(Levin 1993)。 2.动词语义的确定 无论是构式进路的整合模式,还是词汇进路的投射模式,它们都涉及动词。但是两类模式中动词语义理论地位的确定却大相径庭。整合模式中的动词语义设定为丰繁的百科语义,投射模式中的动词语义则设定为抽象的词典语义。前者是一种经验知识,是概念语义;后者是语言语义。无论表述为百科语义,还是词典语义,它们都会涉及动词和结构的关系,其中以下三个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2.1 丰繁百科语义和抽象词汇语义 整合模式和投射模式,两者对动词语义描述的精细程度(或称“精密度”)上有明显差异。构式语法的动词语义是指丰繁的百科语义,其中Goldberg自称,她的构式语法用Fillmore的语义框架作理论表征。她基于计算语言学以及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正确看到了动词百科语义对小句语义推理的作用(Goldberg 1995:31)。要解决小句语义推理问题,仅用动词的抽象词汇语义无法解决问题,而必须用到更丰繁的百科知识。以汉语小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