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方言的声调来自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调类。这四个调类因声母清浊的对立而分为阴阳二调,形成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个声调。上海附近的松江方言就保持了所有的中古汉语的声调(Bao 1990):
汉语语言学界用阿拉伯数字1-5标注声调,并用下划线区别入声。我们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表示平上去入,用a、b表示阴阳。在松江方言中,阴调的声母是清音,阳调的声母是浊音;在音高上,阴调比阳调高。由于历史演变的缘故,现代汉语方言声调的阴阳和声母的清浊没有直接的关系。 2.汉语中常见的连读变调 声调在合成词或短语里往往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作连读变调。在汉语里,音节是承载声调的基本单位(TBU)。汉语除了几个虚词外,每个词都有声调,我们称之为原调(或单字调、词汇调)。原调在特定语境中衍生出的声调,我们称之为衍生调或变调。变调一词是有歧义的,可以指声调变化,也可以指衍生调,即变化产生的声调。这种歧义可以在上下文中消除。 汉语变调可以归纳为四大类。第一类受邻近声调的引发,音变涉及调高(register)、调形(contour)或整个声调,我们称之为语境变调。第二类是由声调在语词中的位置决定的,这类变调不受声调环境的影响,我们称之为位置变调。第三类变调在预定的声调模版中进行,我们称之为模版变调。第四类是扩展变调,这种变调在非洲语言里常见,是早期生成音系学理论所依赖的语料。下面我们介绍这四类连读变调在汉语里的体现。 2.1 语境变调 天津方言连读变调是语境变调的典型例子。尽管同属官话,天津方言比北京方言在连读变调上丰富得多。根据李行健、刘思训(1985)的分析,天津方言有四个单字调21、45、213、53;在16个两字组合中,有4个发生变调,如下: (2)a.21-21→213-21 b.213-213→45-213 c.53-53→21-53 d.53-21→45-21 其他组合不变。我们可作如下分析,假定213为低升调,21为低降调,45为高升调,那么下面两种规则基本可以推出天津方言的四个连读变调: (3)a.低升→高升 见 (2b)b.降→升 见(2a,d) 高降→低降 见(2c) (3a)的两个规则针对调高,由低改成高,或由高改成低,不影响调形;(3b)的规则针对调形,降调改成升调,不影响调高。天津连读变调说明调高和调形在结构上是分开的:调形不受(3a)的影响,而调高不受(3b)的影响。我们将在3.1节进一步论述调高和调形的分离特性。 (3)的规则描写调高、调形的变调情况。有些变调牵涉整个声调。我们以北京话的连读变调为例。北京方言与天津方言一样,有55(阴平)、35(阳平)、214(上)、51(去)四个声调。在双音节词中,当上声后面跟着另一个上声时,其调值变成35,同阳平。这就是北京话的上声变调(Chen 2000): (4)214→35/_214 上声变调把调高由低改成高,并把调形由微凹改成升。 类似天津和北京方言的连读变调在别的方言里也可以找到,举例如下: (5)a.需调整调高的变调 洛阳 53-53→31-53(官话方言,贺巍1996) 平谷 13-13→35-13(官话方言,陈淑静1998) 平遥 35-13→13-13 13-53→35-423(官话方言,侯精一1980) b.需调整调形的变调 明水 55-55→53-55(官话方言,高晓虹2000) 平遥 53-53→35-423(官话方言,侯精一1980) 蒲城 35-24/
→53-24/
24-24/
→31-24/
(闽方言,Norman 1987) c.需调整调高、调形的变调 高密 53-31→24-31(官话方言,李小凡2004) 平遥 35-35→31-35(官话方言,侯精一1980) 语境变调在各大方言都有,在官话方言里分布最广。 2.2 位置变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