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在近几年的国家审计实践中,GIS以其具有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可扩展性强、界面直观、定位准确等优势,已在审计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转变审计工作方式的重要手段。在此,笔者根据部分涉农资金特点,以A省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为例,探索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化条件下全覆盖审计的技术方法。 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具有鲜明特点。首先是资金总量大,但分散到数量巨大的林业地块,涉及众多行政村,采用传统审计方法进行一一核实不具有可操作性;其次是该项资金以特定地块的面积作为补贴资金的计算依据,可以落实到具体地块。因此对补偿地块的真实性即是否符合补偿要求进行核实就成为审计的关键环节。采用GIS技术从多数据比对进而核实具体地块生态公益林划定是否准确、合理作为审计切入点,具有数据资源和技术方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一是可以获取基础数据资源;二是空间分析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已趋于成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多部门数据进行空间对比分析可涵盖该项资金审计的全部对象,克服了传统审计方法无法面面俱到的缺陷。 利用GIS技术进行总体分析和展示,为确定延伸重点提供直观支持。传统的审计前期分析选定重点延伸区域的做法主要是将相关数据整理成标准表格,根据资金量或业务量的大小对其进行排序进而筛选出排名前列的地区作为延伸选点区域。这种做法简单快速,但忽略了数据的地理位置信息以及各地理位置之间的空间相关性。比如有的区域资金量很大但是周边相邻区域都很小,而有的区域却与周边区域资金量都较大呈现组团式特征,这些特点的分析往往更有助于对审计对象特征的总体把握。利用GIS技术不仅可以对数据大小进行排序,而且可以将不同区域数据的位置特征在地图上表现出来。在该项资金审计中,我们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全省分县区的生态公益林属性表格数据关联到行政区划图上,做出专题分布图直观显示全省生态公益林分布状况,从分布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全省生态公益林的主要分布位置。为进行情况判断和摸底,可根据集中趋势程度有针对性地选取延伸区域进行重点分析,为全省数据准确分析打下基础。 利用GIS技术进行多数据比对发现疑点并精确定位。由于部门间管理职能的交叉,国土和林业部门对同一地块的数据认定存在一定的冲突,这就为不同部门数据对比发现疑点线索提供了切入点。在深入分析研究两部门技术规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国土部门认定为非林地的地块和林业部门认定为生态公益林的地块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筛选出来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若有重合的部分即为审计疑点线索。根据上述思路,可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通过空间SQL查询命令,分别从国土部门和林业部门数据中提取相关图层,形成“全省非生态林地”图层和“全省生态公益林分布”图层备用。然后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的“叠加分析”工具将两图层进行空间相交分析得到重叠部分,生成“疑点问题图斑”图层,根据地理坐标可精确定位每一个疑点图斑所在位置交由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延伸。 利用GIS技术进行面积量算和数据统计,为审计取证提供支持。根据上述现场延伸的结果,审计组可以将审计人员现场核实认定和被审计单位最终核实的问题地块单独提取分析后自动计算地块面积和涉及的补偿资金金额等详细信息,同时可以快速输出成问题地块分布图和问题地块明细表,为审计取证提供技术支持。另外,还可将GIS软件通过数据库连接建立与关系型数据库的转换通道,并可进一步导入到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中,实现空间数据分析和审计人员不同软件操作水平的无缝对接,将审计取证落到实处。 此外,我们感到上述做法开拓了财政审计数据分析的新思路和新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解决部分财政资金审计全覆盖的技术手段,在针对可以落实到具体地块和区域的财政资金审计中具有普遍适用性:一是财政资金项目中无相关图形数据时,仍可利用GIS软件以专题图的形式进行分析和展现,与常规数据表格排序、趋势分析等相比不仅可以丰富表现形式而且可以进行数据深度挖掘;二是可以通过针对性地空间分析比对发现疑点线索并精确定位,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基于多软件配合实现了从专业分析工具到审计人员常规分析软件应用的无缝对接,有助于审计取证的落实。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克服了常规审计方法无法针对每一个审计对象进行全覆盖分析、核查和延伸的不足,可为今后类似审计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参考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