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州”名实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江琳(1985-),女,山西长治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历史地理,北京 100086

原文出处: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内容提要:

本文对元代文献中“散州”的含义进行澄清,认为元代“散州”为州之泛称,既是区别于宋金时按“节度体系”划分等第之州而言的,也是相对于元代路总管府而言的。并对元、清两代内涵一致的“散州”,即元代“路或散府下辖不领县之属州”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出江北、江南及西南之云南行省这三个区域散州由来的三种不同路径并分析其缘由;在此基础上复原出至顺元年散州的布局,最后得出元代散州的分布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国各地开发进程的不一和户口的悬殊。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14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05(2014)02-0068-13

      一 前言

      “散州”作为我国元、清代的地方政区,其含义存在着渐变的过程。元代“散州”是州的泛称,或直隶省部、行省、宣慰司,或隶属于路、散府。经历了明代无“散州”的过渡阶段,到清代,伴随着“属州”退出历史舞台,“直隶州”和“散州”大量出现,散州才逐步演变为府下不领县之州。

      虽然早在上世纪90年代,邹逸麟已对元代“散州”进行了初步定义①,但由于现存元代文献中“散州”记载较为零散、不系统,由此导致今人对元代州进行论述时,或对散州纯粹不提,如李治安等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代卷》,将元代州分为直隶省部(或行省、宣慰司)之州和属州两类②;或对散州的描述情况与史实不甚吻合,出现属州与散州不分的现象,如张金铣著《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将元代之州分为直隶州和散州两类,其云:“隶于中书省和行省者,一般称为直隶州……隶于宣慰司、路总管府和散府者,通称散州”。③又如史卫东等著《中国“统县政区”和“县辖政区”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一书中将元代州分为“直隶于省的直隶州和隶属于路、府的散州两种”④。鉴于这种现象屡见于当今不断涌出之著作中,故本文拟对元代文献中所载“散州”的含义进行澄清,进而对元代与清代内涵一致的“散州”,即“元代路、散府下辖不领县的属州”做系统梳理和初步探讨。

      二 元代文献中“散州”的含义

      管见所及,元代“散州”主要见于地理志书如《元一统志》⑤及《元史·地理志》⑥中,另外,《事林广记·郡邑类》⑦以及《庙学典礼》⑧中也提及“散州”。现对这些文献中出现的“散州”进行逐条阐述:

      《元一统志》中明确记载的“散州”有两条:一为鄜州,一为金州。先来看鄜州:

      延安路,鄜州……(唐)乾元元年复为鄜州。宋康定二年即鄜延路治置康定军使,仍隶州。熙宁七年省三川县为镇,入洛交。金因之。国朝得地之后,废节度止立散州。初领洛交、洛川、鄜城、直罗四县……今领县三。⑨

      由上文中的“废节度止立散州”可知该“散州”明显是区别于宋金时节度州而言的。我们知道,宋代州有节度、防御、团练、刺史州的等第之分⑩,金代又演变为节度、防御和刺史州三等。金元之际,其“州”逐渐摈弃宋金时“节度—刺史”(11)的军事划分体系,而转变为主要依户口之多寡而有上、中、下州的等第之分。元代鄜州“废节度为散州”,即该州已从宋金时带军事性的节度州转变为元代单一的行政州,同时这也是金元之际州等第体系转变过程的有力例证。不过,据《太平寰宇记》(12)、《元丰九域志》(13)和《宋史·地理志》(14)等书所载,鄜州宋为洛交郡,保大军节度,而非《元一统志》所言“康定军使”,那么“康定军使”何来?据《元丰九域志》载,鄜州,县四:洛交、洛川、鄜城、直罗。康定二年,即鄜城县治置康定军节度使,仍隶州。(15)康定军使所设由此明矣。

      再来看金州:

      兴元路,金州。宋乾德五年改昭化军节度。旧隶京西南路。绍兴九年胡世将为川陕宣抚使,命郭浩以八千人守金州,此金州置帅之始也。十三年以州隶利州路。十四年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以杨政帅东路,吴璘帅西路,并以安抚兼军帅。欲其帅臣事体均一,故又升金州为金、房、开、达四州路,以郭浩为金、房、开、达安抚使,遥制夔路及京西三郡。自后或监管内安抚,除罢无常。旧领……六县,国朝置为散州。以六县地荒,不复设立。(16)

      由上可知,金州宋代为节度州,后又升为安抚司路,但“除罢无常”、时断时续,设置时间较短,元代置为“散州”。上文虽然没有明指,但由“鄜州”之“废节度为散州”,可推测元代金州作为“散州”极有可能是区别于宋时的节度州或安抚司路而言的。因其置“散州”在先、县之不复设立在后,故可得出该“散州”之设与其是否领县无关。

      《元史·地理志》中直接记载某州为“散州”的资料相对较多,总计九条,其中,除了中书省之济州外,其余八州皆隶属于江西行省。先来看济州:

      济宁路,济州。至元八年升济宁府……十二年,复立济州,治任城,属济宁府。十五年,迁府于济州,却以巨野行济州事。其年,又以府治归巨野,而济州仍治任城,但为散州。十六年济宁升为路。(17)

      从上所载无法看出其“散州”所指有什么特别含义。不过可知,至元年间新置的济州已经降为原先“济州”升置后的济宁府(路)的下属州,即今济州非昔济州也,新置的济州作为“散州”是否相对于济宁府(路)而言呢?目前暂不可知。

      我们再来看《元史·地理志》中所载江西行省之八“散州”,这八“散州”虽然在该书中所载位置相对集中,但叙述甚为简略,兹引如下:

      英德州,下。宋升英德府。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五年,立英德路总管府。二十三年,降为散州。大德四年,复为路。至大元年复降为散州。领县一。(18)

      梅州,下。宋改梅州。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六年置总管府。二十三年改为散州……领县一。(19)

      南恩州,下。宋改南恩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南恩路总管府,十九年降为散州……领县二。

      封州,下。唐改为临封郡,后复为封州。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六年立封州路总管府,后又降为散州,仍属东道……领县二。(20)

      新州,下。唐改为新昌郡,后复为新州。元至元十六年,置新州路总管府。十九年降为散州……领县一。

      桂阳州,下。本桂阳县,唐、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内附。十九年,升桂阳县为散州……元隶湖南道宣慰司,后隶广东道……领县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