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结构是趋向动词做谓语动词或补语,表达位移事件的结构①。不同的趋向结构组成了复杂的形式系统,如对于“位移主体在内动力的作用下发生进入某空间的转移”这个概念,现代汉语中就有“进来/去、V进来/去、进
、进
来/去、V进
、V进
来/去”六种结构可以表达。根据功能语法的同构理论,不同的形式总是蕴含了意义或交际功能上的不同。我们相信,表达相同位移概念的不同趋向结构,必然存在各自的功能特点。本文主要考察复合共现趋向结构(简称共现结构)“VQ
来/去”(如:走进房间来)的功能,其形式特点是处所宾语与复合趋向补语共现。我们对该结构的关注缘于以下三个相关问题: (一)教学中的问题 该结构通常作为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初中级语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及难点一般都处理为处所宾语与“来/去”的位置关系问题(即“*走进来房间”与“走进房间来”)。但我们发现,位置关系对了,输出的句子却未必好。我们在留学生的对话中发现了一些合乎语法而不合语用的问题句。共现结构的泛用,造成了下列句子可接受度的下降: (1)A:彼得呢?B:?他走下楼去了。(→他下楼了) (2)上课了,我们走进教室去吧。(上课了,我们进教室吧) (二)使用频率问题 该结构在实际语料中使用频率极低。我们对三类语料共现结构的使用比例进行了统计:
三类统计数据不尽相同。但即便是在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老舍作品中,共现结构也只占六种结构的4.1%,远低于平均数16.7%。 (三)结构形式问题 该结构形式极为繁复,包含了位移事件几乎所有的基本概念成分③。在特定的事件表达情境中,通常只需表达部分概念成分,而非同时强调所有。现代汉语中就存在如前文所说的一些更简单的趋向结构。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概念成分在共现结构中的完全表达,该结构的出现是否违反语言的经济原则,其存在有什么必要? 上述三个问题所关涉的是同样的主题,即共现结构的语用功能特点和使用限制,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由于语法结构的语用功能在汉语教学中地位举足轻重,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非常位移事件 经过对语料的观察,我们认为共现结构的功能特点是表达非常规性的(abnormal)位移事件。为解释这一概念,我们从理想认知模式说起。 理想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简称ICM),是人们在不同的认知域中“构建起来的认知结构的综合体”,“反映了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对某个或某些领域里相同经验的理想化识解”④。比如,作为理想化的场景,“进入某空间”这一位移事件的概念因素应遵循这样一系列的标准化状态:[自主意识下的人类][处于正常状况][以双脚交替前行的方式][在合适的时机][以不高不低的速度][为达到正常目的][通过入口]……[进入封闭空间]。这种结构是高度抽象的、理想化的,符合人们对该领域的通常理解,因而是常规性的。这时一旦将其中任意一个或几个因素进行改换,都会使这种“好的”规约性的结构遭到破坏。比如将速度因素变为:[以极高的速度],或将路径因素变为:[通过出口],方式因素变为:[手脚共用交替前行]等等,那么这种事件结构就与理想模式有了一定的距离,偏离了人们通常的理解,带有一定的非常规性。 现实世界的位移事件,有的符合理想的认知结构,是常规性的,可称为正常位移事件;有的则由于某因素对理想化标准的偏离而与ICM存在一定的差距,是非常规性的,可称为非常位移事件。共现结构多表达非常位移事件。如: (3)一轮摩托卡车越开越快,在崎岖的山路上激烈颠簸,金葵和后座上那个男人的搏斗也同样激烈,她咬开了那男人紧抓自己的一只大手,身体失控翻下车去。(海岩《舞者》) (4)前天晚上已经十点多了,全家人都上了床,他却忽然从自己的房间里跑出来,咚咚咚地跑下楼去……(张洁《沉重的翅膀》) 例(3)“翻”下车去是非常位移方式。例(4)“跑下楼去”则发生在非常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