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沃尔海姆“看进”观的视觉注意双重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殷曼楟,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 南京 210046

原文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20世纪下半叶是一个视知觉研究发生革命性转变的时期,旧有模仿说范式与透视法范式已经受到了视觉研究的文化决定论思潮的深刻颠覆。在此语境下,如何反思文化决定论带来的怀疑论后果,是许多研究者所思考的一个话题。而近三十年越来越兴盛的视知觉研究就是对此问题的一种回应。其中,分析美学家沃尔海姆对视觉再现的研究影响极为深远。他所提出的“看进”的视觉注意的双重性观点不仅令“再现”这个传统命题焕发了新的生命,而且也开辟了当代美学领域对视知觉问题的重新思考。论文主要就此角度着重分析了其“双重性”观点的两点转变,即他所指的“双重性”从物理维度/图像维度转向构型方面/认知方面;以及“双重性”从两个同时发生的视觉经验观点向“双重性”作为单个视觉经验的两个方面观点的转变。论文指出“看进”经验是一种综合性的视知觉能力,它既包括文化性的、也包含自然性的那一面。而“被建构的视觉”不只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也可以是未受前见影响的视知觉本身积极介入这一建构过程的结果。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 B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14)07-0116-06

       20世纪下半叶是视觉研究蓬勃发展的阶段。一方面,以米歇尔、米尔佐夫、马丁·杰等人为代表的视觉文化研究对旧有模仿说及透视法范式,对视觉的“自然性”都作了深刻的剖析及批判。另一方面,面对“视觉”的祛魅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决定论思潮,视知觉科学研究也试图在新的前提上重新考察视知觉。如何在视知觉的层面上看待视觉的“第二自然”?以及,如何在当下语境中反思文化决定论带来的怀疑论后果?这都突显为新的课题。在诸学者之中,著名分析美学家沃尔海姆对视觉再现的研究影响极为深远。他所提出的“看进”的视觉注意的双重性观点不仅令“再现”这个传统命题焕发了新的生命,而且也开辟了当代美学与视觉研究领域对视知觉问题的重新思考。

       一、视知觉革命下“看进”观的提出

       在当下,对视觉再现问题的重新思考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理论语境,即视觉研究中对视觉科学及视知觉问题日益增长的兴趣。这种兴趣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即如何看待图像本身,以及如何理解我们注视图像时所引发的视觉意识,这二者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赫克特(Heiko Hecht)、施瓦兹(Robert Schwartz)、阿瑟顿(Margaret Atherton)皆认为20世纪下半叶是一个知觉研究革命性转变的时期,早期有关知觉范式的一系列假设都被推翻了,这些早期范式包括了:“(1)眼睛作为相机;(2)视觉影像作为一幅图像;(3)知觉作为解释静态图像触发的首要结果。”①而鲍德罗(Michael Podro)在他著名的《描绘与金牛》(“Depiction and the Golden Calf”)中则指出得更为具体,他认为贡布里希的《艺术与错觉》一书诞生以来的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便是:第一,“我们怎样能令人信服地在我们依然意识到是一个二维的表面上展示三维的不断变迁之世界的外观”;第二,“图画表面的在场与绘画的特征怎样进入了我们对画上所描绘的主题的意识。”②上述这些追问都深切地触及到了对“眼见为真”的“自然”再现观的质疑。并促使研究者思考视知觉自身的复杂性。

       在这一问题域下,理查德·沃尔海姆则可列入先驱者之列。可以这么说,对视知觉的新可能性的意识,以及对二维平面与三维形象之间的视觉意识转换的思考,这引发了沃尔海姆对视觉再现的重新思考,并提出了他反响极大的“看进”(seeing-in)观。所谓“看进”即再现性观看不是“把X(等同于媒介或者再现)当作Y(等同于对象或被再现的东西)”③,而是“由于可变物的同等价值,再现性观看就是在X之中见到Y。”④而且,沃尔海姆认为,“看进”这一视觉经验的重要特征就是视觉注意的双重性(twofoldness)。即“我们在视觉上立刻意识到被标记的表面,以及在其他什么东西之前或之后的某个事物。”⑤

       将再现视之为再现,这只有通过视觉注意的双重性才能实现。从而,再现性观看得以超越日常视觉的认知限制,并呼唤一种更具综合性与整合性的视知觉能力。从沃尔海姆的思想发展来看,视觉注意的双重性其实并非一个新问题。早在1964年的《论绘物》⑥中他就已经注意到“双重性”特征,而在之后的数十年中,视觉注意的双重性则在他思考图像再现方面越来越占据核心的地位。在《论绘物》中,沃尔海姆同样例举了一个色块陷入白画布的例子,并紧接着指出,色块既是在画面上(on),也可以是陷入白画面之后(behind),这就意味着视觉经验的两个维度“一是物理维度,以及我们应称之为图像(pictorial)维度。按照第一点看,颜料是在画面上的,按照第二点,黑色是在白色之上的。”⑦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沃尔海姆所理解的“看似”与“看进”之间的距离并非如他在《看似、看进与图像再现》中所表现出的那么相距遥远。⑧

       当然,由于沃尔海姆对再现的视知觉特征思考日益深入,他对“看进”的“双重性”的理解也出现过两次重要的调整:其一,在:1986年与萨维尔(Anthony Savile)笔谈的文章《想象与图像理解》⑨中,他正式将看进的“双重性”称为“构型的”(configurational)与“认识性的”(recognitional)。与他早期相对应的“物理维度”与“图像维度”相比,这种变动意味着他对“看进”的理解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二,在同一篇文章中,他正式指出“双重性”应是一个视觉经验的两个方面,而非两种相互独立的视觉经验,并且,后一个转变在他的“看进”观中尤其占有核心地位。

       在进入对上述两个转变的具体讨论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沃尔海姆对阐释“看进”的方法论特征。因为从“看进”的双重性在沃尔海姆视觉再现理论中的重要性,以及沃尔海姆本人对“双重性”的理论描述的严密程度来看,这二者恰恰呈现出一种不对称的状态。也就是说,沃尔海姆本人对“看进”的双重性的直接阐述其实甚为概略。而他的这一做法与其知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他对视知觉的理解都极为相关。

       总的说来,沃尔海姆的方法是一种知觉心理学与哲学相结合的思路。对此,《哲学对心理学的贡献》⑩中,他本人有过专门的论述。沃尔海姆的立场基本是:再现研究体现出了哲学与心理学相互依赖的关系。从知觉心理学角度来说,它关注的是不同的再现技巧诱发某种特殊视知觉能力的可能性,同时也包括具有适当经验的观看者看再现性绘画的视知觉能力,而对这种特殊视知觉能力的不同理解也会衍生出不同的“再现理论”。而从哲学视角来说,“再现”作为一个基础性的艺术哲学与美学概念,对其一般概念、尤其是对其充分必要条件的推敲与反复质询,也会约束知觉心理分析展开的范围与路径。确实,在以知觉心理学来探讨艺术哲学方面,沃尔海姆是一位做出巨大贡献的美学家。不过也确实由于他对于“看进”与知觉心理学之间关系的理解,他从未尝试严格地去阐述他的“双重性”概念。或者说,沃尔海姆认为,“看进”的双重性不应该以严密的智性阐述去约束它,作为一个本质上是“看”的问题,这是一个动态的问题,甚至于“看进”的视觉经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流动而非固着化的经验,观看者的视觉意识或多或少地游移于在再现中看见再现对象与看见再现本身之间,既不会平均分配,也不会维持着一种稳定的比例关系;相应的,再现方式也没有特定的规定,总是存在着多样化的再现技巧,这种开放性甚至能把古典风格与抽象风格的都纳入再现的领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