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来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

作 者:

作者简介:
严安林,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

原文出处:
现代台湾研究

内容提要:

2012年苏贞昌就任民进党主席以来,民进党两岸政策发生若干变化,内部出现两条路线分歧,基本特征是两岸交往政策有变,但“台独”本质不变;政策主张呈现功利性、投机性与权宜性。其因在台湾社会民意、两岸关系发展及美国因素都给民进党调整的压力。但“台独”主张是民进党内的“道德标杆”,加上民进党传统的对立思维及“反中”心态、缺乏两岸政策论述的能力以及两岸政策调整与党内权力分配纠缠在一起,使其面临难以真正放弃“台独”党纲、难以承认“九二共识”、难以真正实现两岸政策主张与路线转型的障碍,从而民进党要成为一个成熟、健康、有能力处理两岸关系政党,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14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12年1月蔡英文挑战马英九失利,两岸政策成为其走向执政“最后一里路”。在苏贞昌接任党主席后,两岸政策的调整动向成为观察民进党政策转型与否的核心指标。本文试就苏贞昌就任民进党主席以来的两岸政策的发展动向、制约因素及前景进行探讨。

       一、民进党两岸政策的调整变化及其特征

       (一)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变化动向

       1、民进党中央开始推动两岸政策的讨论。苏贞昌领导的民进党中央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召开几场“面向中国”座谈会,苏贞昌亲自参加以示重视;二是恢复“中国事务部”与设立“中国事务委员会”,前者作为民进党中央党部内设机构,汇整两岸关系信息与提供两岸政策意见,后者作为民进党内部各方势力交换两岸关系的意见平台;三是召开9场次的系列讨论两岸政策的会议——“华山会议”,最终于2014年1月9日,提出“2014年对中政策检讨纪要”。无论是座谈会召开还是“中国事务部”恢复,或者是“中国事务委员会”的成立及“华山会议”的讨论,都显示苏贞昌和民进党认识到面对与处理大陆事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民进党内部出现两条路线的分歧。民进党各派系在两岸政策上逐渐形成了两股势力与两条路线的分歧和斗争。一是以谢长廷为代表的是主张“和中”的政治路线。谢长廷个人在两岸关系政策上的政治理念本来就是民进党最为务实的,包括在担任高雄市长期间提出“一个国家,两个城市”,期待到厦门访问,进而提出“宪法一中”等主张。2012年蔡英文选举失利后,以谢长廷为首的“谢系”深切感受到,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潮流下,民进党必须调整既有政治路线,务实面对大陆崛起,台湾不能自外于大陆,需要开展与大陆交流与合作,和平相处。只有这样,才能为台湾未来寻找到出路。“深知两岸关系是其罩门”,“亟思有所作为,以为2016年铺路”。①这是谢长廷毅然决然登陆访问,并推动民进党内部讨论两岸政策的主因。谢长廷还相继提出“宪法共识”、“宪法各表”甚至“一个中华”等理念。二是苏贞昌是“反中”路线代表。苏贞昌本来在两岸关系政策上并没有流露出太多个人理念和主张,但在2012年5月就任民进党主席后,尽管出于党内和社会压力,恢复设立“中国事务部”,甚至推动成立“中国事务委员会”,但基于与谢长廷和蔡英文等的竞争关系,特别是出于谋求在2016年代表民进党参选的考虑,在两岸政策上采取了保守、僵化的政治路线,与民进党内部的“台独”基本教义派、“反中”力量等纠缠在一起。为此,苏贞昌在访问日本期间,不惜抛出“民主价值同盟”等,与日本的右翼等政治势力相唱和,谋求“围堵”中国大陆。苏贞昌在美国华盛顿演讲时虽然表示:“透过‘国内和解’促进两岸关系的正常化,未来将从政治、安全、社会与经济四层面,全面而有战略高度地规划民进党中国政策”,②“两岸之间没有可以解决所有歧见的‘魔术公式’,现阶段两岸在政治发展和军事平衡都存在很大差距,两岸关系的改善,必须循序渐进,不能仅赖‘四个字的公式’”。③他强调:“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民进党绝不愿意被锁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中,“希望中国不要逼人到绝地。”④

       3、民进党部分人士进行调整两岸政策的实践与探讨。包括:一是谢长廷登陆访问厦门与北京,并与大陆涉台研究智库联合在香港召开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二是提出“冻结台独党纲”主张。2013年12月26日,在第9场“中国政策”扩大会议上,民进党“立委”柯建铭提出“新世界观下的民进党两岸政策”书面稿,认为“台独党纲”是民进党与共产党往来障碍,主张“冻结台独党纲”,⑤为民进党与大陆交流问题解套。⑥三是蔡英文阵营以“小英教育基金会”名义邀请大陆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访台谈“人民币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这应是“代表蔡英文对发展民进党与大陆对话关系的另类思考”⑦。之后小英基金会人员登陆,“意味着民、共交流的政治层次往前又迈进一大步”⑧。四是洪奇昌与童振源等提出“民进党三支箭”——“冻结台独党纲”与“通过‘中华民国’决议文”、推动成立“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推动“宪法各表”的“台湾共识”,替代“台湾前途决议文”等前三个文件,以排除民进党与大陆交流交往的障碍。这是民进党目前务实可行的两岸政策转型思维,代表了民进党部分人士积极建立两岸对话基础的努力。

       (二)民进党两岸政策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

       1、两岸交往政策有变,“台独”本质不变。民进党两岸政策主要有三个文件构成:一是1991年民进党全代会通过的追求台湾成为“独立国家”的决议文,即外界指称的“台独党纲”;二是1999年全代会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三是2007年9月30日全代会通过“正常国家决议文”。而在民进党一般政治人物尤其是苏贞昌等认知中,“正常国家决议文”不是民进党两岸政策核心内容,“台独党纲”也已被“台湾前途决议文”所替代(即“后法”替代“前法”),所以,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核心内容在“台湾前途决议文”中,要点是“台湾已经事实独立”,“现在名称依照‘宪法’是‘中华民国’”,“任何改变台湾‘主权’现状需要台湾人民‘公投’决定”。两年来民进党两岸政策尽管发生若干变化,特别是对与大陆的交流交往政策发生变化,党内能够不再受限地讨论两岸关系,与大陆交往也不再是党内禁忌,但民进党既没有废除“台独党纲”,也没有废止“台湾前途决议文”,包括苏贞昌恢复设立的“中国事务部”,其名称彰显民进党“一边一国”“台独”立场。“2014年对中政策检讨纪要”仅仅在两岸智库与城市交流、善待陆生、陆配等方面达成共识,因此,郭正亮批评该报告“偏向消极防范或政治对抗,比2011年‘十年政纲’更脱离现实,并未提出突破民共僵局的积极构想”,回避民共核心矛盾,陷入政治挂帅误区。媒体称其内容“乏善可陈”,“既无检讨,连‘报告’都称不上,最后仅能以‘纪要’勉强充数”。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