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审计的由来

作 者:
无名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财会信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4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十一日,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御宇不过十日的大宋皇帝赵构在一份再简单不过的制书上盖上了玺印:“门下:制曰诸司专司、诸军专司,专字下犯御名同音者,改作诸军诸司审计司。”翻译成白话,就是以后各部委和各大军区的专勾部门,因为和最高领导的名字冲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成为敏感词,再也不能叫专勾部门了,全都改名叫审计部门。

      虽然此时正是金兵南侵,国家风雨飘摇的危难时节,但对惯于政治高于一切的国人来说,在避讳皇帝的名字上下工夫,就如同蔡昭姬当年为避讳晋文帝司马昭而改名蔡文姬一样,民部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而改成户部一样,更名避讳意味着抗金事业有了主心骨,意味着新皇帝至高无上的核心地位与权威已不可动摇。

      大概谁也没有想到,因为与宋高宗赵构,这位因杀害民族英雄岳飞而颇受争议的皇帝名字冲突,“审计”一词从此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并时隐时现地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直至今日,已近900年。

      但按照某些学者的说法,中国的审计萌芽从西周(公元前1046年)就出现了。说实在话,这个说法是有些经不起推敲的。有明确史料记载,能和审计挂上钩的,应该就是起源于春秋末期的上计制度。

      “上计”,就是地方政府部门向中央汇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财政收支的基本情况。在《吕氏春秋·知度》中,就记载了晋国权臣赵襄子在“上计”中与部下中牟县令任登的对话,这充分体现了山西人民发达的经济头脑。当然,这时的“上计”主要讨论的还是人事问题和军事问题,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财政仅仅是其中的部分内容,更毋论是审计了。

      到了秦代,统一的帝国展现出强大的中央集权力,对外战争(北伐匈奴、南征百粤)此起彼伏,重点工程(万里长城、阿房宫等)不断上马,对财政的需求日益加大,对地方财政的掌控日益增强。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秦律·仓律》对上计有了专门的规定:“县上食者籍及它费大仓,与计偕,都官以计时雠食者籍”,隔了2200多年,这段话理解起来实在费劲,大概意思是各地上报的户籍及粮食收支,要比照年初计划,“都官”会监督执行。

      这里的“都官”,根据学者考证,与后世的都官从事、都官郎中等一样,专“掌不法事”,也就是揪官员小辫子的。

      中国最早的纪检委……啊不,审计署,在望穿秋水中,登场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