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现代汉语中,目的小句的优势语序是后置于行为小句(即主句)。例如: (1)他正在努力学习德语,
研究德国文化。 (2)他故意咳嗽了几声,
引起大家的注意。 这也与VO型语言中目的小句以后置为优势语序的共性相一致(Greenberg,1966:84;Diessel,2001:445;刘丹青,2008:53;Schmidtke-Bode,2009:110;尹洪波,2011)。① Greenberg(1966:73、84)是最早对这一现象作出认知解释的。他发现“除了名词性宾语总是居于动词之前的那些语言之外,表达意愿和目的的从属动词形式总是置于主要动词之后”(共性15),并指出这条共性反映了“语言中成分的次序与物理经验或知识的次序相平行”的原则。这种观点实际上就认为目的小句的后置语序是对时间顺序(temporal sequence)的象似性(iconicity)反映。 就汉语而言,如例(1)、(2)所示,目的小句后置于行为小句的语序也“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Tai,1985:50)。也就是说,行为事件和目的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不仅是人们对其进行认知的基础,而且还已成为句法编码的原则。 然而,汉语里还有一类目的小句,一般都前置于行为小句,很少后置。这类目的小句通常都由“为、为了、为着”等词来引导。②例如: (3)
躲避土匪,他们全家搬到了上海。 (4)
揭开笼罩在原子科学上的迷雾,科学家们同心协力,联合攻关。 对于汉语目的小句在语序上的两种表现,以往的研究已经普遍地注意到了(王维贤等,1994:113-117;Efring,1995:160-162;郭志良,1999:198-199;刘月华等,2001:876;张斌主编,2010:668),但却很少有对其作出解释的。除尹洪波(2011)专门对汉语目的小句的语序模式进行了讨论之外,其他一些学者(陈昌来,2000:262;刘丹青,2008:53;Wang,2008:41-42;张磊,2011)都只是一语带过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本文将在分析已有解释的基础上,从考察目的关系的心理表征方式人手,对“意图”和“预期结果”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并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内对现代汉语目的小句的语序模式作出新的解释。此外,本文还将涉及对汉语目的标记系统形成理据的讨论。 二 对已有解释的述评 尽管汉语学界以往对目的小句语序模式给出的解释都比较简略,但解释的视角却已经涵盖了认知语法、信息结构、篇章语用、类型学等多个方面。不过,这些解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甚至还有内部矛盾的地方。 2.1 自然语序与凸显语序 Osgood(1980)区分出自然语言中的两种语序:自然语序(natural word order)和凸显语序(salient word order)。自然语序立足于概念,凸显语序则负载着说话人的兴趣、心绪、焦点等。(转引自Tai,1985:64)以英语中的原因复杂句为例: (5)a.Because John went working in the freezing rain he caught cold.(自然语序) b.John caught cold because he went walking in the freezing rain.(凸显语序) 戴浩一(Tai,1985:64)也明确指出:“时间顺序原则是管辖自然语序的原则。”因此,王小梅(Wang,2008:41-42)以自然语序和凸显语序的区别来解释台湾闽南语中目的小句的两种语序(与普通话中目的小句的语序模式相同)。例如: (6)a.
卜考著大学,阿城仔足用功读册。(为了考上大学,阿城仔很用功地读书。) b.阿城仔用功读册拢是
卜考著大学。(阿城仔用功地读书,是为了考上大学。) 例(6a)的语序与时间顺序不一致,是凸显语序;(6b)的语序和时间顺序一致,是自然语序。如果这种解释成立的话,那么汉语目的小句一般都表现为自然语序,而在说话人的兴趣、心绪、焦点等因素的作用下就会变为凸显语序的模式。也就是说,目的小句的自然语序较之凸显语序是更为常见或典型的语序模式。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为”类目的小句是前置和后置均可的,但根据语料统计,“前置的较多,约占76%,后置约占24%”(尹洪波,2011)。凸显语序的例子远远多于自然语序的例子,这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