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审计署密集发布了系列审计公告,政府部门、大型国企、专项资金的运行暴露在阳光之下,然而,从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到,审计曝光多是“老问题”。 7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严肃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李克强总理更是用“牛皮癣”形象比喻审计查出的问题,“大部分都是老毛病,像‘牛皮癣’一样‘屡审屡犯’。” 那么,审计的问题缘何成了“牛皮癣”久治不愈?要想根治屡审屡犯的“牛皮癣”,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带着这些公众热议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 审计问题像牛皮癣般屡审屡犯 按照惯例,每年年中审计署都公布中央部门单位的相关审计报告,因其涉及面广、被审计对象级别高、问题资金动辄涉及几千万元乃至上亿元,历年都引起广泛关注。然而,正如李克强所言,反映的多是老问题,屡审屡犯的“牛皮癣”一直存在。 回顾近几年的审计报告,违规挪用专项资金、挤占专用经费、扩大开支范围和额度、巧立合规名目实际违规支出、虚列多列常规费用支出、超标或违规发放职工福利和奖金、私设“小金库”、超标配车、借考察为名行旅游之实等“老面孔”,今年仍就榜上有名。 例如,在2011年针对地方债审计就提到,有不少地方政府在国务院明令禁止时还是违规给465亿元债务提供了担保,到今年审计时又发现地方政府及所属机关事业单位违规提供担保3359亿元。 再如,最受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方面,在6月底公布的38个中央部门单位审计结果中,八成部门“三公”经费管理使用违规;发改委、文化部、卫计委等23个部门存在会议费超标、超范围或虚列问题,涉及金额逾1300万元;仅一个中央本级部门及34个所属单位就存在账外设立“小金库”近2亿元。除此之外,审计报告还显示,1595.71万元扶贫资金被个人侵占,涉及28人;2013年,超过15亿棚改资金被骗取,超78亿被挪用、同时,超1.7亿扶贫资金被虚报冒领或挤占挪用… 公示审计结果,让违规、违纪、违法行为暴露在阳光下,是审计监督的有效手段,也是取信于民的明智之举。如果说审计报告最初向社会公开,带来的还仅仅是人们对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严重问题的触目惊心,此后同样问题的不断出现,则逐渐引发人们对屡审屡犯根源与对策的深思。 现有体制为“牛皮癣”提供生长温床 毋庸置疑,屡审屡犯的“牛皮癣”问题由来已久。每年公布审计结果的时候,这些存在问题的部门,都虚心地接受,承诺一定改、坚决改、彻底改。此后,他们也确有行动,开会、讲话、发文件、成立整改领导小组、制定规章制度。但下一年审计,这些问题却大都依然还在,有的甚至更严重了。在老百姓眼里,就像演戏,“年年登台年年唱,年年还是那个样”。 究其原因,是什么导致其久治不愈?“总体而言,其根源在于目前的体制、机制在很大程度上给‘牛皮癣’的生长提供了温床。”从事过多年审计工作的江苏省南通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副秘书长刘志耕一针见血地指出。 具体来讲,一是由于目前行政部门的权力过大,很多行政部门的领导人对自己究竟如何合法、规范履行领导职责、究竟如何正确和规范行使对资金的使用权、财权可以行使到什么程度、自己的财权究竟有多大等问题往往含含糊糊或知之甚少。二是由于对各项支出缺少必要的民主、透明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从而使得对很多支出到底该不该花、究竟应该花多少、实际究竟花了多少、花到哪里去了、花的成效究竟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往往无人知晓、无人问津,并最终使得很多不该花的钱花了,该少花钱的多花了,而应该取得的成效却被大大降低或根本就不存在了。三是“法不责众”。很多部门和单位的经济问题,都是这些部门和单位的全体员工共同受益。有些国企一年给职工滥发福利的资金多达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如果按照规定严格追究,发的有责任,领的也有责任。“人人有份”就为领导提供了“安全帽”和“挡箭牌”。2013年审计公告显示,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13个中央部门本级和其所属单位,违规发放各类隐性福利44909.03万元。 此外,采访过程中,受访专家们均指出“审计——发现问题 再审计——再发现相同问题”的怪圈,折射出“牛皮癣”责任的追究机制不健全、不明确。 “由于缺乏必要的追责、问责机制,往往使得对‘牛皮癣’只谈表面问题,不谈责任人,或相关责任人虽很明确,但仅是形式上追究责任,实际上的处理处罚不痛不痒。”刘志耕指出。 基于同样的认识,江苏省淮海工学院商学院王朋才副教授在接受《财会信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问题审出来,但却很难见到问题与相关责任人“挂钩”。落实审计整改,往往以“款项已归还”、“相关负责人已处理”的轻描淡写,敷衍了事作为回应。 对于这点,记者也注意到,多年来,我们很少见到有官员因为审计报告而被免职。即便是被顺藤摸瓜调查出问题,受到法律制裁的官员也是极为有限的。 “这样一来,往往导致违法违纪的成本低廉,起不到足够的警示作用。”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财会信报》记者表示。 根治“牛皮癣”需多管齐下 受访专家们指出的上述因素的叠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年年审计年年有同样问题的反复的尴尬局面。“审计风暴”已经开始让公众产生“审计疲劳”的感觉。甚至有网友表示,已对“审计风暴”产生消极情绪,既无心对审计署赞扬,也无力对问题单位愤怒炮轰。“知道了又能怎么样?曝光了又能怎么样?关注了、批评了、建议了,问题不还在那儿摆着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