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8年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历史评价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高林,教授,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淮北 235000。

原文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内容提要:

当前一股修改现代史、否定计划经济时期建设成就的历史虚无主义风气抬头。一些人认为1949~1978年中国出现了“社会的全面大倒退”,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停滞,甚至赶不上民国时期,这种割裂历史的言论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实事求是地说,1949~1978年中国居民虽然物质生活提高缓慢,但人民生活水平整体超过了民国时期;人民物质生活的滞后换来现代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为日后中国经济的腾飞打下了牢固的物质基础。计划经济体制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计划经济时期本质上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4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3.3;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14)02-0053-07

       近年来,学术界总结回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学术文章愈益增多。虽然党的有关文献对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历史评价早有定论,但近年来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和出版言论的相对自由,一股修改现代史、否定计划经济时期建设成就的历史虚无主义风气抬头。一些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出现了“社会的全面大倒退”,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停滞,甚至赶不上民国时期,并把根源归结为中国选择了计划经济制度,是“系统的问题”。这种以人民生活水平停滞或倒退为突破口,否定前30年的言论,虽然只是少数人的观点,但在信息化的今天,极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一、几种不同的观点

       当前,学术界关于1949~1978年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状况的争论比较激烈,主要观点如下:

       一是倒退论

       持此观点者认为1949~1978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全面的大倒退,人民生活水平甚至赶不上民国时期。有学者用前30年固定资产总和,减去抗美援朝、“大跃进”、援外、“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等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得出国民经济呈负增长之势,导致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差;有人认为,自从统购统销以后,中国农民就没有真正吃饱过,到1978年全国有2/3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20世纪50年代,有1/3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如30年代;有人甚至提出,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如民国时期,一些学者从新旧中国某教授收入水平的变化出发,为此种言论进行注解;有人一退到底,认为这一时期的生活水平还赶不上康乾盛世;有人更是语出惊人,提出这一时期出现了社会的全面大倒退,认为毛泽东当权的30年是使中国落后的30年。对此,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进行了尖锐地批评,他说:“在毛泽东身后的时代里,对毛泽东时代的历史纪录的污点吹毛求疵,而缄口不提当时的成就已然成为一种风尚。”[1]

       二是停滞论

       持此观点者认为1949~1978年是一个错误连着一个错误,国民经济陷于崩溃,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不少人认为毛泽东只会阶级斗争,不懂经济,不会搞经济建设,在他执政期间,中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有人提出,相对于高速发展的世界经济来说,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长期停滞不前,毛泽东最大的软肋是对经济的无知;有人企图割断党的历史,把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说成是不断犯错误的历史,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被耽误了20多年,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走上正道,并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说成是引进资本主义的结果。对此,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认为:“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主要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1]

       三是曲折进步论

       持此观点者认为1949~1978年中国经济建设出现过挫折,但从大的历史过程看,中国经济仍是快速发展的,人民生活水平在曲折中得到提高。与上述言论相左,不少学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这一时期的生活水平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赵德馨把1949~1978年划分为1949~1956年和1957~1978年两个阶段,认为1949~1956年是经济增长质量较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的时期;1957~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较高、质量较差,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处于徘徊、停滞状态,经济增长给社会带来的福利水平很低。[2]董辅礽提出三阶段论,即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是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时期,1956~1966年的探索时期是人民生活曲折反复时期,1966~1976年的“文革”时期是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时期。[3]苏少之提出四阶段论,即1953~1958年国民经济发展较快,居民收入增长也较快;1959~1961年国民经济陷入困难,居民收入直线下降;1962~1966年国民经济经过调整逐步好转,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很快;此后十多年,国民经济发展受到“文革”干扰,居民收入增长长期缓慢、停滞。[4]程恩富认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尽管没有完全扭转“一穷二白”的状况,但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改善比过去快,与世界多数国家的经济差距在缩小。[5]总的来看,与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相一致,中国居民生活水平虽然出现一定反复,但总趋势在缓慢提高。

       二、对1949~1978年居民生活水平的基本判断

       在上述观点中第三种比较客观,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这一类文章大都理论色彩浓厚,不易被广大读者所接受,成为象牙塔里束之高阁的藏世之作,影响力大打折扣;而第一种、第二种观点,多在网络论坛发表,并打着学术的幌子,利用剪裁的数据,引经据典,语言活泼,影响甚广,不少文章点击率达到万次以上,误导欺骗了很多阅历不深的年轻读者。对于如何认识1949~1978年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笔者提出以下判断:

       一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虽然在这一时期的某一年份或某一阶层生活水平与民国时期相比略有下降,但人民生活水平整体超过民国时期。有些学者不顾基本事实,以偏概全,从个体出发,以民国时期某大学教授或某工厂工人的收入水平的个案对比,得出民国时期教授、工人的总体生活水平高于新中国的结论是十分片面的。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农业社会里,代表着现代文明的知识分子和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分子,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高出同时代的一般民众,甚至相对高于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可以理解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众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知识和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掌握,一般民众与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智力差距在不断缩短,收入差距也应不断缩小,这是造成知识分子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相对于民国时期有所下降的根本原因,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我们绝不能以偏概全,看不到中国人民的大多数,看不到城市下层的劳动人民和农村广大的贫苦农民,以局部代替整体,得出民国时期居民生活水平超过1949~1978年的结论,更不能以此方法推定,1949~1978年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如康乾盛世时期的结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