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与“的”字结构有关的谓词隐含

作 者:

作者简介:
宋作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汉语学习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通过对“的”左右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细致分类,考察了“VP+的+NP”、“+的+”结构中隐含的谓词及其隐现情况。然后解释了谓词隐含的原因,并分别从动词的类型以及动词义与构式义之间的关系两个角度找出了谓词隐现的规律:语义越实在的谓词越容易显现,与构式义不完全匹配的谓词越容易显现。最后,讨论了“+的+”结构的语义解释问题,指出这一结构的多义性主要缘于结构的歧义性和构式义的概括性。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08 期

字号:

      袁毓林(1995)指出,“的”字结构修饰名词构成的偏正结构(“VP+的+NP”、“+的+”)中隐含着谓词,即“的”字左右两个成分之间存在某种述谓关系(predicate relation),而表示这种及物性关系的谓词没有出现。通过两个成分的语义连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这个谓词,如“游泳(造成)的姿势、红木(制造)的家具”。但有些谓词在表层结构中不出现或不能出现,如“说英语的机会、承认错误的勇气”,而且谓词的激活有多种可能,如“鲁迅的小说”可能是“鲁迅写的小说”,也可能是“鲁迅收藏的小说”等。崔应贤(2004)认为,谓词的添加要么太过啰嗦,要么不太自然,要么不能保证添加前后语义的一致性,要么存在多种可能,因此谓词隐含的确认带有随意性。只有表领有关系的“+的+”和部分“VP+的+NP”才隐含谓词。吴长安(2006)对谓词隐含一说也持怀疑态度。争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根本性问题:(1)上述两种“的”字偏正结构中是否都隐含谓词?为什么?(2)为什么有些隐含谓词能出现,有些通常不出现,而有些不能出现?(3)为什么会有多种解释?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添加谓词等变换方式,对“的”左右成分(即VP/)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细致分类,考察不同类中隐含的谓词及其隐现情况,然后探讨这一结构中隐含谓词的原因、谓词的隐现规律,最后讨论“+的+”结构的语义解释问题。

      一、“+的+”结构中的谓词隐含

      根据之间的语义关系给“+的+”结构分类,前人已经多有研究。(吕叔湘1976,朱德熙1982,李宇明1996)文贞惠(1999)建立了一个有层级的分类系统,并为每一类找到了语法形式的变换依据:首先分为领有与属性两大类,前者分为领属、处属、时属、从属、隶属、含属、分属七种关系;后者又分为数量、质料、来源、种属、相关、比喻、类属、分数八种关系。

      本文随机抽取了国家语委语料库中部分“+的+”结构,进行变换分析,重点在于找出能表示之间述谓关系的谓词。分类与前人不尽相同。

      1.1 领属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