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和玉,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E-mail:wangheyu@gdut.edu.cn(广州 510006);温宾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E-mail:wenbl@hotmail.com(广州 510420)。

原文出处:
现代外语

内容提要:

中动结构关涉大量句式,呈现语际语内的各种变异;其研究牵涉论元结构、事件结构、信息结构等诸多理论。由于其复杂的句法语义特点,中动结构得到了不同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现有研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对中动句没有统一而明晰的界定;二是各种解释零散孤立。未来研究有待三个突破:一是多平面界定和综合解释中动句,让其独特属性在结构上得以体现和限制;二是将其研究纳入最简句法的探讨;三是确定汉语中动句的研究范围,并在结构上提供统一解释。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08 期

字号:

      1.关于中动结构

      作为语法范畴,语态(voice)可分主动与被动。主动句以施事(agent)为语法主语,被动句以受事(patient)为语法主语。但语言中有大量的受事或工具主语句,其谓语动词无被动标记,更像主动句,如(1-2)所示:

      (1)a.This book reads easily.

      b.The pen writes well.

      (2)a.这辆车开起来很快。

      b.这把刀难/能/可以/好切(菜)。

      罗曼语的中动句谓语带反身代词标记,与被动句类似,如(3)所示:

      (3)a.El libro se lee bien.(Spanish)

      the book se reads easily.(Troseth 2009:2)

      传统语法认为这是“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Quirk 1985:735)。有学者称之为中动语态(Klaiman 1991;Kemmer 1993;Steinbach 2002;Davidse & Heyvaert 2007;Kaufmann 2007),更多文献称之为中动结构(Keyser & Roeper 1984;Fagan 1992;Stroik 1992;Ackema & Schoorlemmer 1994)。

      中动句句法语义特点复杂,呈现语内语际的种种变异;其研究涉及形态、句法、语义、语用等不同层面,关涉论元结构、事件结构和信息结构等不同理论。本文综述已有文献对该结构的多维度研究,指出其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亟待突破的难题。

      2.中动结构复杂的句法表现与语义特点

      2.1 句法表现

      中动句的语法主语是谓语动词的受事或附加语论元;研究者大都认为其谓语动词有隐性施事(K & R1984;A & S 1994,1995;Zwart 1998;Iwata 1999)。隐性施事泛指任何人,使句子获通指性解读(Fagan 1992;Han 2004;Simargool 2005;Tao 2010)。但有时动词施事可体现为附加语,而且不一定泛指(Latin texts do not translate easily forBill)(Stroik 1992,1995)。

      中动句谓语多为现在时,一般不用于进行体和祈使句(K & R 1984;Massam 1992)。据此,有学者将其通指义与事件联系起来,认为通指算子GEN约束事件(Condoravdi 1989;Zwat 1998)。但中动结构也可描述特定事件(Iwata 1999;Kim 2001)(The stakes you bought yesterday cut like butter)。Marelj(2004:227)认为算子GEN可选择性地约束施事或事件。Troseth(2009:13)则否认通指性是中动句的固有特征。

      中动句一般需要修饰语(Zwart 1998;Wee 2006)。当句子表强调或出现情态动词、否定词时,修饰语不强制出现;罗曼语中动句不强制要求修饰语(Lekakou 2005)。研究者分别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解释修饰语条件。语法上,修饰语可恢复隐性施事(Roberts 1987:188;Lekakou 2005)。语义上,修饰语与通指或模态算子形成约束关系,避免空量化(Condoravdi 1989;Lekakou 2002)。语用上,修饰语传递新信息,满足会话原则(Steinbach 2002;Marelj 2004;Chung 2004;Wee 2006)。

      2.2 语义特点

      中动结构描述主语实体的内在属性或特征(Cinque 1988;Marelj 2004;Tao 2010),具有状态性和非事件性(A&S 1994;Matasumoto & Fujita 1995)。

      中动结构具有情态义(Fagan 1992;Massam 1992)。句首主语的特性决定谓语事件能否发生,主语与谓语事件之间有致使义和责任性的解读,牵涉动力情态(Lekakou 2005;Tao 2010);中动句是说话者对实体的评价,也与认知情态相关(Hundt 2007;Davidse & Heyvaert 2007)。中动句属主题判断句(categorical judgment)(Wee 2006)。作为旧信息,中动句主语应解读为话题(Kim 2001;Lekakou 2002;Simargool 2005)。

      3.对中动结构的多维度研究

      根据分析采纳的理论框架和关注的核心问题,已有的中动结构研究可粗略分为生成语法研究、认知功能语法研究、跨语言对比研究和语料库研究。

      3.1 生成语法研究

      生成语法研究关注中动结构的推导问题。早期的句法研究围绕中动句在词库还是句法生成展开,较近的句法探讨有语态投射与及物性投射等分析法。

      3.1.1 词库生成与句法生成的争论

      “词库生成说”(Lexical Approach)认为中动词在词库内变为不及物动词,其外论元在进入句法运算前被抑制,内论元投射为主语(Fagan 1988,1992;A & S 1994,1995;Chung 1996,2003)。“词库生成说”需预设复杂的词库操作规则,加重了词库负担,不利于解决习得问题。“句法生成说”(Syntactic Approach)主张动词的论元结构完整投射到结构中,把中动句与被动句的推导统一起来。但有些句法分析仍依赖词法规则抑制外论元(K & R 1984;Han 2007);有些假设不同空语类的存在(Stroik 1992,1995;Hoekstra & Roberts 1993);该分析不能解释附加论元作主语的中动结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