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在繁荣文化市场、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文化产业要实现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完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管理体制,重点完成以下七个方面的转变: 文化产业管理需由“小文化”向“大文化”转变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管理是一种“小文化”式的管理。即由各级党委宣传部门主管,文化部门、新闻出版和广电总局等政府文化部门分业管理,其管理的文化产业门类主要有:文艺演出、新闻报刊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内容监管等。这种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与文化管理体制相一致,有其合理性。但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不适应现实需求的问题日益显露。 第一,小文化的管理格局与“大文化”的文化产业内涵不适应。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先后两次对纳入文化产业概念项下进行统计的行业范围进行界定,其界定的文化产业类别均大大超出小文化管理的类别。将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类别界定与目前文化产业管理格局进行比较可看出,从产业角度看,目前,文化产业中最具成长性(如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最具广泛性和最具地域特色的行业(如特色文化产业),基本上不属于现有文化产业管理的范围。由此带来文化产业政策和管理倚轻倚重现象:一是正式文件中所论及的文化产业,重点是宣传文化系统管理职能范围的文化行业,是“小文化”概念的文化产业,而国家统计局所列出的许多文化行业往往不在其关注范围之内;二是目前文化产业政策支持的对象基本上是宣传文化系统的国有文化单位,其他文化行业的文化企业和文化机构鲜有获得政策支持的机会。以全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为例,每年一届的全国文化产业30强评选基本限定在宣传文化系统所管辖的行业范围之内,最有实力的信息内容服务企业如腾讯、百度、网易、新浪等公司均被排除在外。这既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我国文化企业发展状况,也无法形成科学有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第二,小文化的文化产业管理格局,难以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统筹。文化产业不仅涉及宣传文化系统,也涉及其他众多政府部门。由于主管意识形态的宣传部门无法协调除文化系统之外的政府部门,由主管宣传部门主抓文化产业,难免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于是,各地出现几种情况:一是文化产业推而不动;二是宣传文化系统和其他政府部门各抓一摊;三是由宣传部长兼任副市长,党政一起抓。这第三种情况有利于统筹协调文化产业,但也带来党政不分,职责不清等问题。我们看到,无论在中央还是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往往是两张皮:在有关文化建设的文件中,文化产业被放在突出位置予以强调,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文化产业的位置被弱化或虚化,文化建设的有关文件要求难以真正落实到位,也无法形成具有长远性、整体性的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 第三,固守小文化管理,不利于文化产业的细分、融合和转型。产业细分、融合和转型是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两大特点。以演艺产业发展为例,过去演出商通常包办一场演出的组织、营销、宣传、票务等全部环节,但现在演艺产业开始细分,独立的演出票务服务正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分支并影响着演艺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值得注意的是,票务服务业本身也在走向综合化。票务服务商往往不只涉足演出一个行业,而是提供包括旅游、体育、展览等多种行业票务服务。由此可见,当代文化产业正经历着新的产业调整、重组和转型。以传统的分业管理为特点的小文化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评价文化产业发展标准应由重视数量型增长向重视质量型发展转变 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固然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但如果把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作为评判文化产业发展好坏、快慢的标准,这就背离了文化产业的特点和规律。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以文化产业创造的产值、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论英雄渐成风气,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得好不好,关键看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高不高;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得快不快,关键看文化产业在GDP中比重有没有大幅提升。不少地方相互攀比,不顾自身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状况,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指标。发展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主导的“政绩工程”,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单纯追求数量型增长,容易导致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简单照搬一般制造业的做法。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是创意,主体是企业,关键要素是创意人才。但眼下许多地方政府攀比文化产业增加值和文化产业投资规模成为风气,这就导致了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文化产业存在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的问题。近年来,在全国弥漫的动漫产业热,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热就是其具体体现。国家重视动漫产业,于是各省市就都发展动漫产业。动漫企业数量大幅增长,相互间恶性竞争,结果只有极少数企业能盈利。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蜂拥而上,功能定位雷同,重复建设严重,缺乏特色和比较优势,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是资金使用不当。许多省市参照一般制造业做法,采取给予补贴和奖励等见效快的政府扶持手段来促进产业发展。因为给予补贴和奖励政策本身存在漏洞,导致出现一批投机取巧、钻政策空子的企业。由于大量财政资金集中在补贴和奖励,真正对文化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教育支撑、消费培育、创新驱动等基础环节,由于见效慢,始终关注不够、支持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