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政治结构与我国近代教育不平衡(1907-1930)

作者简介:
管汉晖,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颜色,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林智贤,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经济科学

内容提要:

由于教育对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教育史成为目前国际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基于1907-1930年的省级数据研究我国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后教育发展及地区不平衡的决定因素①。研究发现,传统书院与教会学校对现代教育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政治局势与教育发展状况关系密切。在教育普及率与教育质量之间存在权衡,但没有证据显示近代教育如部分西方国家那样存在过分精英化的倾向。地区间教育发展程度差异很大,教育不平衡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决策分权化及地方官员的政治背景等因素关系密切。以上发现证实了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即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结构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4 年 04 期

字号:

      1980年,在美国经济史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说上,经济学家伊斯特林(Easterlin,1981)提出一个问题挑战经济史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即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穷和不发达的经济里,而不是全世界共同发展?他认为,要解释这一现象,学者们应该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正式教育的缺乏上。在1990年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Mankiw et al.,1992)说明,人力资本是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由于教育在人力资本积累中的基础性作用,对历史上各国教育的研究更加凸显了重要性。数据显示,1940年以前,大多数国家总人口中只有不到4%在学校里接受教育,虽然此后有的国家进步很快,但一些国家改变不大。为什么各国教育发展存在严重不平衡,伊斯特林并未解释这个谜团,只是认为其与政治结构有很大关系,即政治权力的改变导致了对大众教育激励的转移。

      教育当然不是经济不发展的唯一解释因素,在伊斯特林演说后的很长时期,学者们更多关注促进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Acemoglu et al.,2001),在这些实证研究中,教育政策在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各种因素中并不起决定作用。但是,很多重要历史事实说明,在寻求对经济增长的更好解释上,仍有必要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例如,丹尼森(Denison,1985)对美国1929-1982年的增长核算中,余值的28%可由人均美国工人正式教育年限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所解释,根据高尔丁(Goldin,1998)的研究,后者又主要来自美国中等教育入学率和毕业率的提高。此外,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应该回到正式教育所起的作用与传统的外部性理论有关,最近的实证研究发现,教育确实有着显著的正外部性(Acemoglu和Angrist,2000;Dee,2004)。

      在研究教育对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上,历史可以起到特别作用,历史上有很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例子。例如,19世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大分流被发达国家此后教育水平上的迅速提高所增强,美国和德国经济上的领先地位与其高度发达的教育体系密切相关(Goldin和Katz,2008)。某种程度上,解释今天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必须充分理解为什么有些国家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发展了良好的初级教育体系,另一些国家则做得非常不够。因此,无论研究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史的学者,最近都将注意力转向了教育史研究,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美、英、法、德、印度等国家,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各国教育模式的差异及收入水平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在对国内教育不平衡的研究中,特别关注政治结构导致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变化,以及人口的文化、种族和宗教差异对地区教育支出和教育绩效差异的影响。

      迄今为止,国内和国际经济学界还缺乏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及地区不平衡的研究,仅乔德哈瑞等(Chaudhary et al.,2010)在对金砖四国近代教育的比较中有所涉及。根据他们的研究,中国在金砖四国中教育地区不平衡的程度最高,中国政治体制是一个较弱的中央政府下的分权体制,省和地方政府并不拥有公共资源(即税收收入)为大众教育提供资金,教育投资更依赖于精英和社区的贡献。但是,该研究并没有提供中国近代教育的全貌。本文利用清末到民国初年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迅速转变的历史事实,和清末学部及民国教育部编纂的各省教育数据,从供给面和需求面分析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及地区不平衡的决定因素,这是学术界第一次在经济学框架下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研究发现,传统书院与教会学校对现代教育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政治局势与不同时期的教育发展状况关系密切。教育普及率与教育质量之间存在权衡,但没有证据显示近代教育存在过分精英化的倾向。地区间教育不平衡非常显著,其原因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决策的分权化,及地方官员的政治背景等因素关系密切。以上发现证实了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即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结构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目前财政分权体制下的教育改革提供某些借鉴,此外,近代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可能对以后各地区的长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这一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二、文献综述

      教育史是经济史、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共同关注的学术领域,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考虑到与本文的关系,我们重点综述研究国家间教育水平差异和国内地区间教育不平衡的文献,关注的重点是教育模式、经济发展状况和收入水平、政治结构(政治分权程度),以及文化、宗教和种族异质性对教育绩效的影响。

      (一)教育模式与体制: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

      根据高尔丁(Goldin,1998)的研究,1910到1940年间,美国中等学校的注册率和毕业率显著增加,这是独有的美国现象,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在几十年里经历同样的变化。高尔丁(Goldin,2001)进一步认为,美国走在世界前列,与其教育体制的优点有很大关系,这些优点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平等主义(egalitarianism)”,体现为公共支出、开放和包容性、没有性别歧视、世俗化(远离教会和政府)、由小的行政区资助和控制等。与英国和法国相比,20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的中等教育领先30年到40年。进入二次大战时,美国18岁青年的一半以上是高中毕业生,南方以外的地区更超过6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