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自2010年开展积极推动绩效审计实践活动,在车辆管理、办公大楼运行成本、事后监督管理、人力资源配置、央行专项票据、货币信贷等近20个领域率先探索,逐步形成“审计试点—研究讨论—完善方案—审计推广”的动态实施模式。在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笔者将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些实务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思路与做法,以期为绩效审计实务工作和相关绩效审计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绩效审计实务问题 (一)操作指南的“适度指引”问题 在操作指南撰写过程中,编写人员往往对如何把握指引的适当程度感到困惑。借鉴国外先进审计实践,比如,英国在近年的绩效审计实践中,充分体现“保持灵活和创造性”的指导思路,最大限度鼓励创新,强调审计人员在不同审计环境中树立创新意识,根据审计项目的对象,确定适用的方法、预算和报告风格。但由于目前人民银行绩效审计尚属探索与发展阶段,人员综合素质难以满足高标准要求,如果操作指南过于笼统和抽象,容易造成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内容无处下手的尴尬情况,容易放大主观随意性;而另一方面,检查对照程序表式的操作指南,又略显机械,不符合绩效审计灵活、多变的特点,不利于绩效审计的创新。 (二)指标评价方法的“评价定量”问题 当前开展绩效审计时,多数情形下均采用设置指标的方式进行审计评价,而指标体系中较多地采取定量评价的方法。由于人民银行管理特点、基期数据不完整或缺失等因素影响,审计评价在内容合理性、方法科学性、标准公允性等方面尚存在值得商榷之处,此时采取定量评价的方式,并且据此做出审计结论,容易受到被审计对象的抵触和质疑,难以实现审计目标,审计的公信力也可能会被削弱。 (三)审计内容属地管理下的“普遍适用”问题 人民银行很多工作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区域化的管理方式形式多样,将属地管理的工作作为绩效审计内容,组织系统性的绩效审计项目或出台操作指南时,在界定审计范围、明确审计评价内容、标准等工作中,出现了如何解决“普遍适用”的问题。比如,在人民银行全系统内出台基于某项属地管理工作为对象的操作指南时,如果对审计内容界定不够科学,审计评价的对象、方式及标准等设置不够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容易造成审计操作性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开展的情况,使得审计结果横向之间失去比较意义,成果利用的效果下降。 (四)审计介入的“适当择机”问题 “在什么时候开展绩效审计比较合理?”是绩效审计实践中一个现实问题。现阶段绩效审计在选择审计介入时机方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或不合理。在不适当的时机介入会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会使得其他非审计领域的风险得以累积增加。 (五)审计项目规划的“短期化”问题 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项目规划中的不足也逐渐显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很多创新性绩效审计项目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划,项目实施“短期化”,有的存在“一次游”的现象。只重视创新而未进行合理规划,难免有些本末倒置,脱离了开展绩效审计的目的,很多可以深入的、推广的、后续跟踪的,没有持续开展。如何进行绩效审计项目的合理规划,以何种制度或指导思想保证绩效审计项目长期、有效开展,是在审计实践中面临的又一棘手问题。 (六)审计现场实施中的“控制”问题 绩效审计在现场实施过程中,相比合规性审计往往会出现较多新状况或者问题,甚至会发生由于无法有效解决新问题或审计方向把握偏差而导致审计陷入困境的情况。这些状况在审前无法预估,需要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进程、方向把握以及难题解决等方面具备较强的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一方面与审计经验是紧密联系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否可以研究、总结出一些审计方法、技术并合理运用,帮助审计人员提高控制能力,成为绩效审计必须思考的问题。 (七)审计报告框架的“灵活”问题 审计报告的质量是决定审计作用发挥程度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绩效审计理论研究中,没有通行的标准审计报告形式,这也表明了学界对绩效审计报告撰写的共同观点,就是绩效审计报告应务实、有针对性,框架应灵活、多变。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对编写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往往感到非常棘手,有的绩效审计报告与合规性审计报告没有太大区别,有的报告只是在正面评价的时候从绩效角度阐述,而到对问题、薄弱环节等做出评价时则走回合规的老路,有的报告通篇只谈绩效而忽视了合规性基础,有些报告过于冗长、或重点不突出、或定位不清晰、或体例混乱抑或语言繁复。提出科学的指导思路和方法,引导审计人员编写出高质量的绩效审计报告,有效解决审计报告框架务实灵活的问题,对提高绩效审计实效将是大有裨益的。 二、绩效审计实务问题原因分析 (一)绩效审计的需求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基于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强化权利约束、深化改革提高效能等目的,管理层对提升管理绩效的需要逐渐强烈,审计需求和期望提高。但是目前人民银行绩效审计无论是战略规划、审计原则与目的、审计内容范围界定,还是具体程序、方法与技术,尚处于逐步完善阶段。绩效审计发展与管理层的需求存在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可能造成内审部门产生强烈的实施意愿,却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在矛盾与冲突中引发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