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交错: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的三种理论视野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晓蕾,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系博士研究生;黄丽锷,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系助理教授

原文出处:
全球教育展望

内容提要:

归纳学界对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议题展开的研究探讨,认知心理学和专长发展理论视教师的学习与专业发展是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情境学习及实践社群理论认为教师的学习与专业发展将因循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发展轨迹;新近研究者受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启发认为在变革情境中教师的学习和专业发展是不同学习活动系统间、不同领域学习参与者间边界跨越与杂合的发展过程。不同理论路向对此议题的讨论为当下我国教师教育、教师教学工作环境品质与改进及教师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深入研究给予启示。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07 期

字号:

       当前,将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做一体化考虑,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终身学习的过程已成为基本共识。[1]不同的理论也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的学习和专业发展展开讨论与实践探索。本文将以此为入口,就目前有关教师学习和专业发展已浮现出的理论讨论和实证研究之议题、观点、探索和趋势展开论述,以期对当下我国推进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的实践行动与理论研究有所助益。

       一、纵向发展:从新手到专家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具备什么专业特质?迈向专家教师的道路是否有规可循?围绕这些问题,自上20世纪80年代起,基于认知心理学和专长发展理论,一系列有关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研究出现,它们都假设教师的有效教学取决于特定的专业特质,也存在着从新手到专家的发展规律。对此,季、费尔托维奇和格拉泽等人(Chi,Feltovich & Glaser)在1981年发表的研究颇具启示。通过比较物理学领域专家和新手对问题的识别、判断及解决的差别后他们指出,专家优异的问题解决能力取决于其对相关问题建立的图式表征,特定领域的知识是图式表征的基础。[2]换句话说,知识的类别、形式、深广度等是决定某领域人群的专长情况的重要特质。

       受此启发,大批研究者通过纵向追踪研究试图揭开决定教师有效教学知识基础的神秘面纱。舒尔曼(Schulman)与同事基于斯坦福大学发起的“教学中的知识增长”研究建构了涵盖七类知识的教师知识基本框架,①并将教学内容知识(PCK)视为区别于学科知识而专属教师的知识建构。[3]在此基础上,特纳-比塞特(Turner-Bisset)经过两年追踪研究提出包括十二种知识类型②的教师知识框架。[4]受此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亦被视为通过学习获得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知识主导的教学专长研究为职前教师教育提供保障;还同政策制定者联合起来,以颁布专业标准的方式订立了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的坐标。围绕此开展的教师大规模培训、工作坊等亦成为实践中盛行的教师学习模式之一。

       虽然教师知识基础的研究结论在实践中备受推广,但实际上,新手教师向专家迈进的过程并非完全依赖知识的获得。依据两位德雷福斯(Dreyfus & Dreyfus)提出的专长发展阶段划分,③柏林纳(Berliner)通过比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新手、熟练、专家)对特定课堂现象的解释、评价与预测发现,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不单依赖知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其贡献不容忽视。[5]此后诸多研究揭示了教师教学专长的实践性本质,认为专家教师所拥有的丰富经验同他们长此以往对教学实践行动的反思息息相关。为此,不少学者认为应为教师创设贴近日常教学实践的学习情境。维,达林-哈蒙德等人(Wei,Darling-Hammond et al.)的研究显示,当教师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内容集中于具体的教学任务、评价、观察并反思时,这样的学习对教师帮助很大。[6]诸多学者指出,教师学习不应停留于对实践的认识,更应在此过程中反思以提升对教学实践的理解。丰富的教学经验来自于实践者对自身行动的不断反省与思考。对此,导师制(mentoring)这种“专家-新手”二元学习模式颇有启发。它将导师视为实践指导或技术专家,学习被视为新教师在导师帮助下从不熟悉到熟悉、从没经验到有经验进而顺利融入新的教学文化情境的过程。[7]

       既然经验是除知识基础外专家教师的另一筹码,那么是否意味着只要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并对自身教学行动和实践进行反思以累积丰富的教学经验,新手教师到专家的进阶就一览无遗?新手-专家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使学界对这一议题有新的认识。林哈特(Leinhardt)及其同事的研究通过对比新手-专家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揭示了后者在学科知识表征和课堂教学实践行动上的绝对优势;更重要的,她指出,无分新手或专家,两类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受到课堂教学制度情景系统不同程度的影响、归置甚至是限制(constrain),只是专家教师对此认识和掌控程度较新手更显游刃有余。[8]换句话说,专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动化的反应类型和行动方式同其教学情境和场域的特征密切关联。由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单同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力有关,他们的工作情境及其对该情境的理解和体认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这一结论使学界对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的研究不再仅限于讨论教师个体的发展,即如何从“新手”到“专家”;借助社会文化学习理论,部分学者转而从教师与其工作情境进行社会性互动的角度对其学习与专业发展展开思考。

       二、横向发展:从边缘走向中心

       如上所述,教师的学习与专业发展不单限于个体能力的提升,还涉及他们与教学工作情境互动而形成的理解,后者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效果及方向。那么,所谓教师教学工作的情境应如何理解?如达林-哈蒙德和理查森(Darling-Hammond & Richardson)所述,学校是教师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场域,教师的学习和专业发展无时不同他们所处地区教育改革、学校改进、课程与教学实践及学生学业成就相关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工作的人文环境:教师们走到一起彼此间就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实践开展专业对话,进行共同学习。此学习经验持续性影响着教师对地区教育改革和学校改进的理解与诠释,进而对其自身专业发展有所引领。[9]

       为此,情境学习理论及实践社群理论对教师学习及专业发展的理解颇有启示。学习既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实践情境深入理解的过程;教师们参与同事对话和集体学习活动更对自身工作的人文情境建构新的认识。此外,通过“参与”而学习本身亦是教师身份社会化转换的过程。从这个层面讲,学习涵养了教师专业实践的责任和意识,使之对自身专业文化和实践规范有所体认。学习被视为特定实践情境和学习社群中教师个体身份从边缘参与者向核心成员转换的过程。[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