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谈与越美和谈

——兼论越南战争期间的中美越三角关系(1971—1972)

作 者:
邵笑 

作者简介:
邵笑,暨南大学历史学系讲师 广州 510632

原文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内容提要:

1971年至1972年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阶段,基辛格与尼克松的先后访华迈出了中美关系缓和的重要一步。在他们访华期间,越南战争问题是双方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政府虽然坚持不干涉越南内政的原则,并给予北越大量援助,但实际上还是鼓励北越通过和谈解决越南问题。这引起北越的猜疑与不满,并促使河内发动复活节攻势以占据主动。然而,攻势的失败迫使北越认清现实,重新与美国认真谈判,并奠定了巴黎协定的基础。但在这一过程中,中越关系却不断恶化,双方已貌合神离。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4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73;D8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4)-04-0038-13

       1971年至1972年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先后访华,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在中美接触与缓和的背后,双方所关注的焦点之一便是越南战争问题。对于尼克松而言,促使其作出中美缓和这一决策的重要因素便是希望借此帮助美国结束越南战争。中国领导人对此心知肚明,也因此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从现实的国家利益出发,面对中苏关系的破裂与中苏边境的军事对峙,中国迫切需要缓和中美关系,联合美国对抗苏联。而要缓和中美关系,就需要对美国解决越南问题持更加务实的态度。但是从道德与国际义务的角度出发,中国领导人在内心深处认为,中美缓和似乎意味着对越南民主共和国(以下简称“北越”)抗美斗争的疏离。中方的这种矛盾心态以及在此指导下的外交政策自然而然地影响到这一阶段的中越关系。两难困窘使得中国领导人在中美接触期间不断向美方郑重表明,自己只有援助北越的义务,而无干涉其决定的权力。同时,迫于现实考虑,中方在北越刻意隐瞒美越秘密会谈内容的情况下,又不断试探北越的态度,就中方之前反对和谈的立场道歉,暗示北越可以通过谈判结束战争,走向和平。此外,中方还给予北越大量援助,其目的一是鼓励北越和谈,二是作为中国仍然支持北越的证明。中方的这种两难困境并未得到北越的理解,反而引起对方的猜疑与不满。

       北越对中美缓和以及中方鼓励和谈的态度不满,担心中国会为了缓和中美关系而出卖北越。在此情况下,北越发动复活节攻势,试图以军事上的重大胜利获得战略上的主动,迫使美国同意签署一项对北越有利的协定。但与1968年春节攻势一样,复活节攻势依然以北越的失败而告终。受现实所迫,尽管依然对中美缓和心存疑虑,但北越不得不以务实态度认真谈判,并于1972年10月就结束越南战争问题与美国达成基本共识。这一共识成为1973年1月27日签署的巴黎协定所依据的基础。只是在这一过程中,中越关系进一步恶化,双方已貌合神离。

       一、基辛格首次访华与北越的不满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几乎整个60年代,中国在越南战争问题上的态度都是明确的,即坚决反对北越与美国谈判,要求北越将战斗进行到底①。由于北越在1968年春节攻势中的失败,中国的这一态度最终未能阻止北越同意与美国举行巴黎谈判。1968年5月13日,美国与北越就解决越南战争问题,在巴黎举行第一次公开谈判。之后,越南共和国(以下简称“南越”)与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也加入其中,并在1969年1月25日举行第一次四方会谈。由于公开谈判效率低下,美国和北越在瞒着南越的情况下,又于1968年9月8日在巴黎举行了第一次秘密谈判。四方会谈一般每周举行一次,秘密谈判则不定期举行。北越的决定引起中国的不满,但随着1969年珍宝岛事件的爆发,中国在越南问题上的立场发生根本性转变:从1968年初的坚决反对越美和谈,到1969年下半年的以和谈试探北越,再到1970年8月的明确支持北越与美国和谈。中方态度的变化并没有促使北越积极投入谈判之中,反而使得河内对中国的动机充满怀疑与不信任。②

       受到中美关系缓和的影响,自1970年10月起,一直到1971年5月底之前,美越之间没有再举行任何秘密谈判。在美国的提议下,北越同意派代表于1971年5月31日与基辛格举行秘密会谈。但北越显然不具有太多的诚意,他们担心美国打中国牌,更担心中国会为了缓和中美关系而背叛自己。而且此时的战场形势对北越也越来越有利,美国国内反战运动高涨,迫使尼克松在谈判尚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之前就大规模撤离驻越美军。1969年6月8日,尼克松在中途岛宣布,美国准备从越南撤军2.5万人,预计在8月底之前完成③。这是尼克松政府首次从越南撤军。在胡志明去世后,9月15日,尼克松再次宣布,在12月15日之前从越南再撤军3.5万人。④到了1970年,尼克松进一步加大撤军幅度。4月20日,尼克松宣布一年内撤走15万美军⑤。到1972年初为止,美国撤军人数已超过41万人⑥。甚至在北越于1972年3月30日发动复活节攻势前后,美国都没有停止撤军步伐。在完成1972年1月13日尼克松宣布的撤走7万美军的目标后,4月26日,尼克松再次宣布撤走2万美军⑦。到1972年7月,美国驻扎在南越的军队降到4.56万人⑧。

       尼克松的不断撤军让北越看到了在战场上打败美国,从而取得最终胜利的希望。如果能够取得军事上的胜利,那么北越就可以在谈判中占据优势地位,无需通过妥协结束战争,也不用担心中国会出卖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北越为了取得战略主动,以恢复秘密谈判为掩护,开始策划一场规模超过1968年春节攻势的进攻。在1971年5月31日的秘密会谈之前,5月21日,苏联驻北越大使谢尔巴科夫(Serbakov)在给莫斯科的报告中说:“越南同志已着手积蓄力量,准备在1972年‘旱季’期间在越南南方开展广泛的攻势。这一攻势还正好安排在美国总统大选的时候,其目的在于‘推翻尼克松’,按照朋友们的想法,这定将为在越南和印度支那的和平协调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⑨

       在5月31日的秘密谈判中,基辛格向北越提出七点建议⑩。而在6月26日的秘密会谈中,北越代表政治局委员黎德寿、出席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谈判的北越代表团团长春水提出九点建议(11)。几天后,7月1日,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外交部长阮氏萍在四方会谈第119届全体大会上,公开提出七点建议,其主要内容与北越的九点建议一致(12)。在之前的巴黎谈判中,双方争执的焦点有两个:一是北越要求南越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下台,而美国对此坚决反对;二是美国要求在美军撤离时,北越也从南越撤军,而北越则拒不承认在南越部署军队。比较这些建议之后可以发现,在停火、撤军与撤军期限等主要问题上,美越双方已经基本一致。“因此,唯一要与北越人讨论的问题就是河内要美国推翻越南政府(南越政府——引者注)……的要求。”(13)与之前的要求不同,这次北越只是要求美国“停止支持”阮文绍-阮高其-陈善谦(14)政府,而不是直接推翻他们。按照基辛格的话来说:“‘停止支持’盟友的含义很广,可以指撤出美军,一直到停止一切经济和军事援助,或者甚至默认别人推翻盟友的行为。”(15)但北越的让步更多的只是一种策略与掩护,因为此时北越政治局已经作出决定:“在1972年赢得决定性胜利,迫使美帝国主义通过谈判,在失利的情况下结束战争,与此同时,为了防止战争延长,准备不屈不挠地加紧战争。”(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