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各种新媒体的发展使传统媒体产生了危机感。印刷媒体的受众一天一天减少,数字媒体的受众与日俱增。不仅报纸,电视也在忧虑受众的流失。作为电子媒体的电视媒体首先想到的策略是将自己变成数字媒体。电视数字化的关键技术是将建立在模拟信号基础上的电视系统转换成数字信号。一旦成为数字媒体,就有可能不会被时代和受众所抛弃,这是电视业界推动数字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因此,我国电视媒体的媒介融合路径很清晰:将自己数字化,并不断利用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对接,对接过程中开发出融合媒体,比如网络视频、手机电视、网络电视……但是,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电视媒体却常常出现认识误区,它的走向和偏离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 一、概念的多维视角与含混:把全媒体当传统媒体的未来 媒介融合的概念既简单又含混。简单到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它的含义: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打乱,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融合在一起;含混到“媒介融合”变成了一个筐,只要是不同媒介间的现象就用媒介融合去套,不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就是“媒介融合时代中……”这种含混炒热了“媒介融合”,更加重了它的含混度。 1.误区一:媒介融合与多媒介经营混淆 2006年,我国学者蔡雯结合自己在美国访学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融合新闻”、“融合媒介”在美国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融合新闻”和“融合媒介”的实践价值、媒介融合发展对新闻资源开发的影响等①。此时,正值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佛山传媒集团、成都传媒集团三个跨媒体集团相继成立之时,业界和学界共同将眼光聚焦到媒介融合上。一时间,它使大家产生一种误解:多媒介经营即媒介融合。事实上,在我国,多媒介经营可能只是一种组织融合,它可能靠行政推动发生了物理变化,但不一定能发生化学变化,只能算一个传媒集团经营多种媒体业态。 2.误区二:媒介融合与三网融合等同 媒介融合与三网融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然而,在媒介融合的相关论文或论著中,我们常常看到作者将媒介融合同三网融合混为一谈。三网融合中的IPTV更是混淆的重灾区。三网融合是指有线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三个网络可以互相经营对方的业务。媒介融合是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甚至电影等媒介两两之间或多种媒介之间的融合。其中,电视与网络两两融合时,与三网融合(互联网经营电视业务、电信经营电视业务)存在一定的交叉。手机电视、IPTV等既是三网融合后的一种新业务尝试,也是媒介融合中网络与电视融合的产物。但三网融合并不等于媒介融合,它们只是存在一定的交叉。 3.误区三:融合媒介即全媒体 从2009年起,一些主流媒体陆续开始大规模拓展跨媒体业务,全媒体成为一个热门词汇,被业界频繁使用和深入研究。这一潮流给互联网、手机视频、电子阅读器、网络视频带来的一轮轮机遇和挑战,传统媒体在尝试与这些新媒体进行分别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对媒介融合的路径方向达成了共识:组建全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技术的大融合。 但是,全媒体真的就是传统媒体的未来吗?明显地,相关的理论支撑尚不充分,实践检验也有待时日。全媒体更多的是一种概念运用,离搭建真正的全媒体平台并实现全媒体运营还存在很长一段距离。 二、实践的浪潮式推进与盲目跟风:视媒介融合为救命稻草 继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佛山传媒集团、成都传媒集团等跨媒体集团成立后,我国传媒业不断进行跨媒体集团运作的实践,没有成立传媒集团的报业集团、电视台也纷纷成立新媒体部等进行媒介融合的探索。 结合网络和手机两类新媒体实现融合,是中国电视进行媒介融合的主要路径。2005年湖南卫视与报纸、商业网站、手机运营商联合推广海选节目并获得巨大成功,为电视进行媒介融合提供了新思路。2006年年末,央视网开通手机电视,紧接着,IPTV也开始试运行。之后,央视网的平台数由互联网站拓展到网络电视、手机电视、车载电视、IPTV四个平台。 2008年,新华社也走上了媒介融合之路。先是《新华视点》电视版在黑龙江卫视实现日播,然后效仿美国有线电视网与社交网站Facebook的合作模式,新华社在开心网上开通中文电视新闻服务。2009年年底,新华社推出与文图线路并行的视频新闻专线,完成文字、图片、音视频“三位一体”多媒体报道格局。 2009年,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很多媒体采用大编辑部制,把原有的栏目和传统的按行业对口分工的采访和编辑组打乱,将媒介融合拓展到业务融合层面。 跨媒体合作,成了传统媒介发展到21世纪以来的一个时代课题。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是:经历了这么多的实践,媒介融合既没有找到赢利模式,也没有赚钱的成功范例。这引发了人们的深思:融合是电视媒体生存的唯一逻辑吗?事实上,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实现自身产业在时代要求下,更准确地说是在科技发展下的产业升级,才是电视媒体生存的根本。 三、出发点的演进与背离:拿网民需求满足观众需要 媒介融合的出发点应是受众本位。不同媒介的受众利益存在着差别,报纸的受众利益或许是信息和阅读感,而电视的受众利益一是信息,二是舒适地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