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野调查看语言的记录与保护 在语言濒危情况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对语言记录和保护显得更为迫切。本文从语言学田野调查的角度着重阐述了在语言记录和保护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在语言记录和保护中,语言材料的最基本要求是通过同音字表的检验,可以根据记录和保护的目的,选择合适的语言样本,根据需要呈现其中部分样本的;实际的语言记录和保护工作与理论假设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由于双语在语言发展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对双语状况进行充分的描写。只有在这些基本问题上有清楚的认识,语言记录和保护才能更有成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98~103 过程语言学 ——语言的四个维度及其认知加工模型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经典和扩展模式的基础上介绍语言的四个维度及其认知加工模型。语言的四个维度是:以时间维度为基础而延伸的三个隐喻性空间维度:(一)横向层次维度——语义→词汇语法→语音书写;(二)纵深相位维度——概念、人际、语篇的语义、词汇语法和语音书写范畴;(三)竖向阶级维度——词—篇连续体;语言过程是在经典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前提下,以语言“实例化”为着眼点,采用工作记忆原理加工阐述的一个认知模型,意在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的社会属性及基本范畴补足应有的认知加工环境;并以现在主义认识论为出发点,将关注重点从系统转到语言使用的过程上来,恢复语言的本来面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33~48 关于空间关系构式的几个基本问题 客观世界中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人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感知赋予事物的。按照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的观点,可以把人们用以表达事物与事物的空间关系的语言表达式称为空间关系构式。根据其空间意义,空间关系构式可分为空间方位构式、空间移动关系构式、存现性空间关系构式、假想移动关系构式和隐喻性空间关系构式。人不仅具有运用语言表达事物间的空间关系的能力,而且有能力对空间关系构式的意义进行建构。空间关系构式的意义建构取决于空间关系构式的命题语境、词语的概念内容、事物的认知特征、词语与词语之间和词语与构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山东外语教学》,2013.3.7~16 “文字起于声音”:近代中国字拼音化思想对一个传统训诂理论的继承与颠覆 20世纪的中国字拼音化思潮的一个学理基础就是把文字视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这是在西方的“言语中心主义”影响下产生的。但清代“小学”已经发展出一套“因声求义”的理论,其中就包括了“文字起于声音”的内容,而近代学者在论证中国字拼音化趋势的过程中,确实使用了这些成果。这很容易使人认为传统学术已经出现“声音中心主义”的趋势。不过,仔细考察可知,传统的“因声求义”说是在六书系统下的训诂理论,并不涉及文字的性质问题;中国字拼音化的思潮却是要“因声造字”。二者基本取向完全不同。换言之,新思想通过一种“继承”的方式“颠覆”了旧思想。必须把表面相似的观念还原到各自的文化语境中,才能在历史延续性的背后看到它们的实质性断裂。 《近代史研究》,2013.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