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现中的熟语性(emerging idiomaticity)是指有些构式还没有完全凝固为熟语,还处于熟语化的过程之中。这些构式具有熟语的某些特征,如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非组构性的特点,即无法从其组成成分的意义完全推导出其惯用的比喻义。同时,它们又具有较高的语义透明性(transparency)。与熟语相比,浮现中的熟语具有较强的能产性,不同的构式可衍生出许多意义不同但相近的词组和短语。“程度副词+名词”构式便是其中的一类,其用例如“很中国”“很绅士”等在汉语中较为常见。有学者认为这一构式是语法构式的例证,因为整个构式的意义不能严格地从其组成成分的意义中推测出来。本研究主要探讨这一构式的运作机制,即这类处于熟语化过程中的构式的内在认知理据。为了使研究更加科学和可靠,我们运用神经语言学的ERP实验方法考察其时间进程和加工机制,以期探讨这一浮现构式背后的认知机制。 转喻是一种普遍的思维现象,对语言的各个层面都有构建作用。相对于前指、会话含义及其他语言现象,语法构式中的转喻理据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一方面,语法构式具有高度规约性,其形式和功能不能直接由构成成分推导出来;另一方面,概念转喻虽然为一些语法构式提供了认知理据或理解通道,但语法构式的长期使用往往使得其中的转喻理据被忽略(张辉、卢卫中,2010)。 “程度副词+名词”构式作为转喻在语法中运用的一个实例,众多学者曾对该结构进行过研究,但大多数研究仅停留在纯理论层面。本文根据转喻理据的作用原理,探讨“程度副词+名词”构式的在线加工过程,不仅为该结构提供了系统的解释,也为从神经语言学的角度验证语法构式中的转喻理据假设提供了思路。 1.实验目的和假设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浮现的惯用构式的加工和理解,并把这类构式与其相近的构式(包括语义不协调的构式)进行对比。具体地讲,本研究考察4种类型的构式,即“程度副词+形容词”构式(DA)(如“很美丽”)、“程度副词+兼类词”构式(DCA)(如“很礼貌”)、“程度副词+搭配上可接受的名词”构式(DAN)(如“很绅士”)以及“程度副词+搭配上不可接受的名词”构式(DUN)(如“很桌子”)。其中,DA对应字面义词组,DCA和DAN为两类浮现的惯用构式,DUN为语义不协调的词组。 在一些实验中(如Pynte,et al.,1996),被试仅仅被要求默读并试图去理解隐喻,而不做任何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确定隐喻词语是否会被正确理解。事后利用测试来检验被试对于隐喻性词语的理解(如Tartter,et al.,2002),其效度也值得商榷,因为事后的选择很有可能与首次看到时并不相同。鉴于此,本研究中,被试被要求在看到构式后马上对其意义进行判断。 多数研究发现,隐喻的目标词比字面义的目标词会引起更大振幅的N400,但与语义不协调的句子相比,其振幅要小一些,但没有发现隐喻词语和字面义词语之间会有性质上不同的加工。这表明,隐喻词语中目标词的意义通达与字面义词语一样使用了常规的理解机制,只是隐喻词语的理解可能更困难一些。(Arzouan,et al.,2007; Coulson & Van Petten,2002; Pynte,et al.,1996)据此,我们假设本研究中的N400振幅呈现出层级性:DA引起的N400振幅最小,DAN的振幅居中,DUN的振幅最大;DCA则可能有两种结果:如果其振幅接近DA,则这一构式与DA更相似,因为DCA中的兼类词更多地具有形容词的特征;如果其振幅更接近DAN,则可以认为DCA和DAN在认知特征上相近。 2.预备实验 本实验4种类型的刺激语料中,“程度副词+名词”构式(即DAN和DUN)既不能完全被接受也不能完全被排除,因此4种类型语料的可接受度便构成了一个连续体,其间没有清晰的界限。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选择可接受度尽量高和尽量低的词语,以便被试能感知到两种不同的类型。出于分类的考虑,我们选择了两个切分点,以便使这一连续体分为两个分开的部分。 我们把200个“程度副词+名词”构式分成了两组,每组100个。为了避免词长的影响,所有词语均为三字词。我们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剔除形容词名词(或名词形容词)兼类词之外的其他兼类词。刺激语料被随机分配,以便可接受的语料和不可接受的语料能被平均地分配到各组中。每位被试被要求在5个刻度点上对语料的可接受度进行评分(从5“完全可接受”到1“完全不可接受”)。100名母语为汉语的大学生自愿参加了这项预备实验。 对所有参与者的打分进行平均后,我们选定3.4分和1.6分作为两个切分点,即80%以上的被试打分在4分以上的词语(即平均分大于3.4分)被认定是可接受的词语,80%以上的被试打分在1分的词语(即平均分小于1.6分)被认定为不可接受的词语。最后得到可接受的词语48个,不可接受的词语54个,其他的备选词语均被排除。 每种刺激语料类型我们选出40个作为ERP实验的刺激语料。最后选出80个“程度副词+名词”词语(包括40个搭配上可接受的和40个搭配上不可接受的),40个“程度副词+兼类词”和40个“程度副词+形容词”的词语。另外,我们还使用了4组填充语料,其结构与刺激语料相同,即一个汉字后面跟一个包含两个汉字的名词或形容词。使用填充语料的目的是避免被试形成思维定式和猜测实验目的。填充语料不在讨论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