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06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异口同声:从“东京语”到“京城声口”

      1902年,是大清王朝在屈辱中艰难走向新世纪的第二年,也是在日本教育家的启发下,作为“官话”的“京城声口”,被士大夫文化精英阶层中的有识之士,有意识地确立为中国的“国语”,并与国家、民族的统一大业发生重要关联的一年,更是中国的文化教育借助维新变法再起之势,摆脱激进政治的绑架,发生新的稳健的转折的开始。“国语”与国民教育和中国大学的兴起的关系,也由此开始紧紧地连在一起。吴汝纶、严修、王照、袁世凯、梁启超成为“国语”确立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历史性人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共同体内,“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大一统”文化观念中,又多了一个“口同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9~36

      翻译与文化的重新定位

      文章从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理论出发,认为翻译在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对全球化时代的不同文化进行重新定位。作者认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大大地明显于文化的趋同性,应该说,这正是这种文化定位和重新定位的一个直接后果。因此在这方面,翻译一直在扮演者一个主导性的角色: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充当一种协调者和翻译者的角色。翻译的定义早已经超越了其简单的语言文字上的转换功能。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大规模的文学和文化翻译使得中国文学和文化具备了与世界进行平等对话之能力了。但前者是以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全盘西化”为代价,而后者则将促使中国文学和文化对全球化和世界文学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呼吁翻译的重点应转向中译外,从而使得翻译以一种积极的姿态“重新定位”全球文化,并为世界文学的重新绘图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翻译》,2013.2.5~11

      语体语法:“形式-功能对应律”的语言探索

      本文讨论汉语语体语法的基本属性,认为功能和形式之间的对应规律是构成语体语法理论体系的本质所在、是探讨语体语法的终极目标。文章通过不同实例说明特定形式和特定功能之间的对应律;与此同时提出:今天的语体理论的三分系统(俗常、正式、庄典)和上古《诗经》风、雅、颂的“三始”的体系,不谋而合、适可互证。文章最后讨论语体语法的总系统及其派生系统之间的关系和操作程序。

      《当代修辞学》,2012.6.3~12

      认知负荷和构建主义理论关照下的二语阅读理解认知负荷优化研究

      ——实验和行动研究结合的方法

      教学辅助手段和不同的理解测试任务会对二语阅读理解中的内部认知负荷产生不同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会受到学习者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并非所有消减学习任务中认知负荷的方法都有利于学习者,有如下几点启示:首先,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内部认知负荷,决定于学习本身,外部因素无法改变。因此,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其次,改善教学的科学方式是使认知负荷量最优化,不可使其一味减少。教学中的认知负荷过低,会造成资源和时间浪费;负荷过高,会阻碍学习者对信息的加工。所以,教学的理想模式是使认知负荷量相对于学生的自身素质最优化,使之用最少的心理资源获取最多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满负荷工作。

      《山东外语教学》,2013.1.60~6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