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现代汉语中2+2的黏合定中NV结构显示出较强的能产性,在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能产性也越来越强。典型实例如下: (1)报刊审查 财务管理 产品销售 产权转让 成本控制 船舶制造 干部选拔 感情交流 观念转变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 黄金储备 交通管制 经验总结 空气调节 煤炭运输 能源开采 汽车修理 情报评估 人才培养 人事安排 人员培训 日程安排 石油勘探 商品交换 食品生产 市场监管 体制改革 外币兑换 外资引进 污水处理 物资调拨 项目申报 语法研究 职能转换 制度建设 住房分配 资产评估 资金积累 资源配置 学界对此类格式早有关注。有些研究基于汉语韵律模式来考察此类NV结构,如吕叔湘(1963)指出汉语四音节(2+2)优势的倾向表现在某些组合里一个双音节成分要求另一个成分也是双音节,其中有一类就是名词在前动词在后的组合,整个组合是名词性的,如“钢铁生产、余粮收购、货物运输、地质勘探”等;杨建国(2009:100—107)较为详尽地描写了一类黏合定中NV结构,如“技术转移、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导弹防御”等。有些研究立足于句法、语义分析来考察此类NV结构,如齐沪扬(2004:19—71)提出了“定心动词”的概念,指出“安排、保养、处理、研究、制造、建设、总结、交流”等这类动词在“N+V”短语中只能跟前边的名词构成定中关系;傅爱平(2004)用以下三个条件来界定黏合式名词短语NP(即NV):一是属于自足的名词性结构;二是不含有结构助词“的”;三是直接成分中含有表示事件意义的动词。 既然学界都将NV结构定性为黏合定中结构,属于名词性短语,那么就需要对V的功能作出解释,这就涉及汉语动词的指称化问题。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动词是否具有指称功能,而在于揭示哪些动词具有可指称化的特征,而它们在指称化程度方面又有什么样的差异。朱德熙(1982:60)较早提出了“名动词”的概念,从分布特征界定了这个动词次类,即可以充任准谓宾动词的宾语、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可以被名词修饰的动词,其中最后一个分布框架就是本文讨论的NV结构。吴怀成(2010)比照英语动词的功能形态,把动词的指称化程度从低到高依次分为三个等级:“个体事件”类动词(相当于英语动词的不定式)、“类别事件”类动词(相当于英语动词的分词形式)、“物化事件”类动词(相当于英语中带-ing、-tion等名词后缀的词)。本文所讨论的NV结构属于“物化事件”类动词,其中的V是指称化最高的动词类。 Gilles(1994)、Gilles&Turner(1998)等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所谓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指对两个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概念有选择地提取部分意义整合起来进而形成一个复合概念结构的过程。该理论认为,语言成分的整合效应依赖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整合“框架”,即蕴含了结构、语义以及韵律等参数的“模式”;另一个是输入“元素”,即被选择、提取出来参与整合的语言成分。在“框架”的作用下“元素”产生整合效应,产生“浮现意义”(emergent meaning)。本文即以上述理论框架为背景,进一步对现代汉语中的NV结构(2+2)的来源、属性及其整合效应进行考察,试图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二 NV结构的来源与自主动因 对于现代汉语中此类结构的来源,学界倾向于把它看作是语言接触的后果,是一种欧化格式。王力(1944:493-494)最早提出这个观点,他认为: 依中国语法,叙述词(动词)必须在它的目的语(宾语)之前。例如“杀人”不能倒过来说成“人杀”。若要把这种谓语形式转成首品,必须加上一个“之”字,例如“爱莲”可以转成“莲之爱”;单说“莲爱”是不成话的。自从欧化以来,这种拘束是被打破了。西文里有action-nouns(行为名词),而中文没有,于是那些action-nouns译成中文就变成了动词或动词性仂语。例如administ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只能译为“工商管理”。 汉语的NV结构确实常常用来对译英文的类似格式。例如: (2)business management企业管理 gas and smoke emission烟气排放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基础建设 physical examination体格检查 但是这无法证明NV这种结构不是汉语自身就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格式。 贺阳(2008:52-64)赞同王力的观点,也认为这种结构是五四以来受到欧化格式的影响才兴起与发展的一种书面语现象。下页表1是他提供的文献调查的统计结果(略有删减)。
表1表明,从14世纪到18世纪,文献中并没有出现NV格式,20世纪20年代以后NV结构开始出现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这同样无法证明NV结构就一定是受到欧化格式影响才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