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字发展阶段与形体特征 整个汉字发展史可分为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两个阶段,这一点前人已有过大致说明,启功(1999:27-28)说:“我们看从大汶口瓦器上一些类似文字的符号,到后世还沿用来仿写的古文、小篆,都是笔划以线为主,笔划轨迹以圆势为主。而自秦代粗刻的诏版渐有直笔划、方转折的刻法。秦律更是点划不避方扁,笔划轨迹以方为主。这种写法,沿习直到今天,因此我们不妨以‘篆类’来称秦隶以前的字体,以‘隶类’来称秦隶以后的字体。即至今天所用的楷书以至宋体字,仍是隶类演变出来的。”唐兰(1979:163)说:“但是一般说起来,古文字跟近代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古文字是‘篆’,近代文字是‘隶’跟‘草’。”陈梦家(2006:165)说:“篆书为古代文字的结束,隶书为近代文字的开始。”吴世昌(1998:622)说:“隶书之兴,实为中国文字变迁史上一大事,上承籀篆,下启正楷。”古文字阶段字形构造的依据是物象,今文字阶段字形构造的依据是词的音义。古今字形的转变其核心动力就是构形依据由物象到词的音义的转换(参看王贵元,2010)。 1.1象形、亚象形及其阶段一 从字形形体特征看,古文字阶段字形经历了由象形到亚象形的过渡,今文字阶段字形经历了由隶体到楷体的过渡: 发展阶段 古文字阶段 今文字阶段 构形依据 物象 词的音义 形体特征 象形 亚象形 隶体 楷体 象形是形体完全依据物象构造,是物象的真实反映。如:“女”字,商代金文作
、西周早期金文作
,象女子端坐形,与出土古代女子端坐像相同:
亚象形是形体表面上象形,即仍是篆体样式,实质上已不能完全反映物象,是表物象形体向表音义形体过渡时期的形体。象形与亚象形字形比较如下:
以上亚象形形体虽然仍是篆体,仍是象形的体态,但“女”形已看不出端坐女子的形象,“王”形已看不出斧钺形象,“光”形已看不出人形灯的形象。
到亚象形字体阶段,字形表示物象的观念已经动摇,已在向字形表示词的音义的认识过渡,但是字形是人们日常使用之物,截然变化会对交流产生阻隔,所以字形变化以渐进的方式进行。那么,汉字形体系统从什么时期开始由象形进入亚象形呢?今以“王”、“女”、“光”三字形体发展为例加以了解。需要说明的是,字形抽查容易片面,所以我们是以相关阶段现有的所有字形为依据分析的,字形材料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陶曲勇(2009)《西周金文构形研究》所附《西周金文分期字形全表》、杨秀恩(2010)《春秋金文字形全表及构形研究》、樊俊利(2010)《战国金文字形全表及构形研究》。以上字形表收录了2010年(含2010年)以前现存所有西周、春秋、战国金文字形。受篇幅影响,本文字表略有删节,全部字形及出处详见上述各论文。
“王”字形体西周晚期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是字形下部的重要象形标志斧刃变为一横,使整个字形已不能反映斧钺形象。
“女”字形体到西周晚期表示坐形女子的腿部变短变直,使整个字形已失去了坐女形象。“光”字:
“光”字上部本是灯盏形象,由于灯盏盘内要放点燃物,所以下沿呈上弯之势,但到西周晚期,已全部变为下倾,完全失去了本形特征。 受字形传承中书写传统和识字习惯的强大世袭力量影响,字形的变化应晚于字形认知观念的变化,早期认知观念的变化首先表现在象形性强且字形复杂的形体上,透过这些字形可以发现字形观念变化的迹象,从而确定其他字形已是不含实质内容的徒有虚名的象形,即亚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