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种语言现象的认识,是停留在常识性的观察阶段,还是进入了当代学科意义上的考察程序,差别就在关于这种现象的众多事实,有没有被整合进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并且在这一框架中得到理论上的清晰解释。修辞学的研究传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对各种修辞现象的细致观察,但毋庸讳言的是,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一个能够进行有效解释的分析框架。因而如何将这些观察升华为理论的探究,正是修辞学安身立命于当代学科之林的基本条件。 对此我们已经在《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一文中做了一些尝试,而尝试所采用的基本假设是——修辞构式是一些比语法功能更为具体、更为复杂或者更为特殊的语言使用动因(也即修辞动因)为了得到实现,而对语法构式再加塑造的结果(刘大为2010)。但是尝试中也发现像谐音、双关、别解、飞白、析字、同字、仿拟、押韵等修辞现象并不能从语法构式向修辞构式的转演过程得到解释,与比喻、比拟、修辞疑问以及研究中许多传统修辞学并未注意到的现象(这些现象请参见刘大为2010)相比,它们的形成并不依托于某种特定的语法构式,看来它们是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机制上形成的。对它们的研究,也就需要完全不同的理论与方法。为此本文选择研究传统中界定不清、争议不断,但是不仅在当下的语言现实中使用越来越广泛、样式越来越繁多,而且长久以来对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有着深刻影响的谐音修辞为例,来尝试这一方向上的研究。 对谐音修辞的已有认识进行概括,较具代表性的是“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作条件来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①。然而这一认识反映的不过是对谐音修辞的一种常识性直觉,是在仅将它视为一种语言技巧的狭隘立场上提出问题的。一旦尝试对这一现象进行一番学理层面上的系统观察,就会发现这里涉及到许多事先难以想象的复杂因素,它们有的是作为谐音现象得以发生的心理机制及语言机制发挥作用的,有的则是直接推动谐音现象成为一种修辞的表达式。为了建构一个合乎上述要求的分析框架,必须将我们对这些因素的初步感受提升为一种理论性的系统认识。然而这样的努力所遇到的困难也是巨大的,首先就在于严重缺乏合适的术语,去称说和概括研究中必然遭遇又无法绕开的因素,为此我们做了如下一些处理。 为了与《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一文保持理论上的一致性,我们仍将实现了一定修辞动因的语言表现形式称为修辞构式,因而就有了谐音构式这一术语。然而谐音并非仅仅为了修辞构式而存在,即使修辞没有将它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它也会频繁地发生于与语言有关的各种活动中,为此我们用术语谐音现象来指称这一意义上的谐音,谐音构式的研究必须在它的基础上进行。本文主要研究谐音现象,侧重在它的心理机制和语言机制上。对前一种机制,必须设立的术语是主过程和随激过程、分时处理和并行处理;而后一种机制,无法回避的则是语音的双向激活机制和可及性。谐音构式所需要的术语我们将另文探讨和介绍。有了这些术语所表达的概念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一个能够描写和解释谐音修辞的理论框架就得以建立起来。并且我们相信,理论只要是合理、充分并具有效解释力的,合适的研究方法也就蕴含于其中了。 一、谐音现象的心理机制:随激过程与并行处理 1.从心理联想到主过程、随激过程 1.1无意识联想 进行语言学研究,我们通常都假设语言使用者是在一种理想状态中进行话语表达或者理解的,这时人们心无旁骛,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语言的各种单位与结构的相互作用所带来的意义,以及它们与话语环境的关系上,可想而知此时呈现在人们注意域中的只是与交际主题一致的语言形式和意义。这样的假设当然是有必要的,因为唯有对没有受到干扰的理想过程,研究者才有可能从中提纯出关于语言系统自身的规律来。语法研究可以并且事实上都是在这样一种理想状态中进行的,可修辞研究如果也为自己假设这样一种状态,就必定会将许多有价值的语言现象屏蔽在学科的视野之外。 必须看到,这种理想状态恐怕只有机器在执行单一指令时才可能出现,无论是我们的生活经验还是心理学的研究,都早已注意到人哪怕是在聚精会神从事一项活动的同时,都可能会有不同类型的心理活动伴随着交叉发生,其中最普遍的就是无意识联想,例如接近性造成的联想以及相似性造成的联想等(雨果·闵斯特伯格1998)。 联想可以在多种条件下发生,我们特别关注的则是在一种主要的心理活动进行的同时,以它的某一环节为诱因而引发的偏离这一心理活动的联想。人脑之所以不同于电脑,一个重要的差别就在于人脑的活动是开放性的,它不会局限在预设的单一程序中进行。正在从事的活动的每一环节,都有可能作为一个触点引发偏离正常程序的心理活动:评价、思考、体验以及联想等等。例如教师讲课内容中的每一环节,学生只要注意力稍有涣散就都有可能引发无意识联想,以至于最后忽略掉听讲的目标;又如日常生活中翻箱倒柜寻找物品,这一过程中顺带翻寻出的每一样无关的东西也都有可能引发寻找者对往事的记忆或者提示他应该对之有怎样的行动,甚至会忘记寻找目的物的初衷……然而这样的联想活动并不是必然会发生的,联想之所以是联想,就在于它不在有意识的控制下进行,而受着我们至今尚不完全明了的无意识的引导,只能用随机性、偶然性、不可预测性等来描述它的特征。也正因为这些特征在起作用,联想实现的方向必然是发散性的,具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而联想的实际发生不过是在其中做了一个选择。这样的联想对于谐音现象的研究至关重要,可以说是整个理论建构的一块基石,我们有必要对之命名。 1.2随激过程的三个特征 如果将有意识进行并按一定程序发生的心理活动称为主过程的话,那么在主过程行进中由于某一环节的刺激而引发了心理联想的过程便可以称为随激过程。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它有两个鲜明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