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已然事件句对“”“”的选择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晶凝,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E-mail:xujingning@pku.edu.cn(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语言学论丛

内容提要: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动词的情状体类型,在书面叙述体语篇中观察过去已然事件句中“”与“”的分布。研究发现,(1)在叙述体语篇中,表达过去已然事件时,“V了O”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VO了”。不过,动词为静态动词时,“V了O”与“VO了”的使用频率没有显著差异。(2)在过去已然事件的表达中,“”和“”都是完整体标记,只是因语篇信息表达的需要而分别置于词尾和句尾。(3)总体来说,“VO了”表达了说话人对事件在事件进展链条上的关注,而“V了O”则关注事件自身的终结,突出动作所涉及的客体(即宾语)。(4)动词的情状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VO了”与“V了O”在语篇中的意义及其对宾语的选择限制。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时体助词“了”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界一直关注的重要话题,以往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了”还是两个“了”,它们是时(tense)标记还是体(aspect)标记,它们的语法意义是什么(高名凯1948;赵元任1968;吕叔湘1980;朱德熙1982;马希文1982;刘勋宁1985,1988,1990,2000;石毓智2000;竞成2004等),“了”的自由隐现(李兴亚1989;吕叔湘1980;沈家煊1995;吴福样2005等)以及“了”在语篇中的作用(王洪君等2009;张武昌1986;屈承熹2006;武果2006等)等。这些研究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了”的认识。不过,下面这种语言现象以往的研究似乎没法做出合理解释。

      

      在这个例子中,“吃两个(香蕉)了”“吃了四个(香蕉)”中,说话人分别使用了“”和“”,而且在语境中这两个“了”是不可替换的。

      

      

      “了”是一个语法体标记(grammar aspect,viewpoint aspect,高名凯1986; Li&Thompson 1981;金立鑫1998;吴福祥2005;陈前瑞2006等),语法体与动词的情状体类型(lexical aspect,situational aspect)之间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Dowty 1979;邓守信1985)。同时,“体”实质上属于语篇层面,它的使用限制背后有更深刻的篇章功能动因(Hopper 1982:16;方梅2000;徐晶凝2009;王洪君2008/2009)。综观以往的研究,我们发现,研究“了”语法意义的文献,学者们只结合情状体进行研究(王伟2006),却往往忽视“了”句所在的语篇;而研究“了”之语篇功能的文献却没有结合情状体进行。这一研究方法上的特点,有可能限制我们对“了”的观察。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动词的情状体类型,在书面叙述体语篇中观察过去已然事件句,以发现“”与“”在语篇中的分布动因,并进而观察它们的语法意义。

      关于汉语动词情状体,邓守信(1985)、戴浩一(1984)、郭锐(1997)、杨素英(2000)等都有研究,他们基本上都是基于Vendler(1967)的理论框架。杨素英(2000)认为,汉语中存在五种情状体:

      状态动词[-动态][-时限]:爱 相信 像 住 高 兴 气 恨……

      活动动词[+动态][-时限]:跑 推 接 笑 散步……

      有时限活动动词[+动态][+/-时限]:敲 闪 眨眼 咳嗽 跳……

      有结果指向词[+动态][-结果实现]:修 造 写 打 煮 杀 想象……

      有结果实现词[+动态][+结果实现]:赢 死 到 毁 忘 输……

      这一研究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汉语动词的意义类型,不过,有三点值得注意:(1)这五类情状体并不是在同一个标准下得出来的。(2)活动动词(“跑”类词)与有时限活动动词(“敲”类)其实更多只是意义上的细微差别,在句法上并没有截然的区别。(3)活动动词(“跑”“敲”类)和有结果指向动词(“修”类),其实都可以看作是有结果指向的,只是结果的性质可能不同:“修”类动词的结果,可能是“一条路、一座桥”等,而“跑”的结果可能是“一身汗”等。

      因此,从对“了”的分布与意义产生影响的角度,我们对该分类体系稍做调整,将汉语动词情状体做如下分类:

      

      静态动词与活动动词,如果后加表结果、完成、趋向、接触类补语,则可以变成终结情状(杨素英2000)。本文将分别考察“了”与活动动词、静态动词和终结动词在语篇中的共现情况。

      1 活动动词与“了”

      我们选取活动动词“吃”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它在语篇中与“了”的共现情况。之所以选取“吃”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三:一是“吃”是个常用动词,二是“吃”除了带“苹果、米饭、草”等普通宾语外,还可以带同源宾语组成“吃饭”离合词,三是“吃”还有很多俗语性搭配,如“吃亏、吃鸭蛋、吃定心丸”等。可以说,“吃”具备活动动词的所有用法,具有代表性。

      我们先看一下“吃饭了”与“吃了饭”在语篇中的使用情况。

      1.1“吃了饭”与“吃饭了”

      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我们检索到“吃了饭”234例,“吃饭了”305例。不过,绝大部分的“吃饭了”其实并非“吃饭+了”①,真正的“吃饭了”仅有不到20例。而且这些例句中,只有一例“吃饭了”是独立的,其余的全部都有前加成分。我们看一下例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