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列标志的类型学考察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占炳、金立鑫,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上海 200083)。

原文出处:
民族语文

内容提要:

以往研究中,并列短语多集中在并列项,很少专门涉及并列标志。本文试图从跨语言角度,研究并列标志的位置及其适用范围,对某些规律作出相应解释。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有关并列短语的研究,国内学界多集中于汉语。近年来,随着类型学的兴起,不少学者也开始从跨语言的角度研究并列短语;(周刚2001;吴福祥2003;刘丹青2004;马清华2003,2007;邓云华2004,2005,2009)而国外学者比较早地注重从类型学角度探究并列短语的结构规则(Payne1985; Stassen 2000; Haspelmath 2004),但都没有对并列标志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采用类型学方法,以国内少数民族语言①为主,试图探讨有关并列标志的位置以及适用范围的规律,并对所发现的规律进行相应的功能解释。

      一 跨类并列标志

      我们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随机选择了300个由“和”连接的并列短语,发现213例是体词性的。例如:

      

      吕叔湘(1982)发现,在口语中,当谓词性成分由“跟、和、与、及”连接,那么整个并列结构转变成体词性而非谓词性,并且只能作主语和宾语,不能再作谓语,也不受副词修饰。②刘丹青(2007:14-16)也指出,动词组合而成的并列结构(V1和V2)和形容词组合而成的并列结构(Adj1和Adj2)绝大部分都不是出现在其典型位置,而多出现于论元位置。由此看来,“和”主要充当体词性并列短语的并列标志,当然,它也可充当谓词性并列短语的并列标志,但这种情况下大部分谓词性短语会转变为体词性的。另外,我们随机收集了300例现代汉语中由“并”连接的并列短语,没有发现一例是“NP并NP”式的,换言之,现代汉语中,“并”基本上不出现于体词性并列短语中。鉴于以上分析,有必要解释以下疑问:

      1)为什么连接体词性并列短语的并列标志可以适用于谓词性并列短语,反之则不然或受到很大限制?

      2)从跨语言角度看,不同属性的并列短语合用同一种并列标志是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如果是,那么内在推动因素是什么?

      3)不同属性的并列短语合用并列标志是不是随意的?如果不是,合用规律是什么?

      1.1跨类并列标志国内语言学界没有关于跨类并列标志的专门研究成果,这是因为汉语中不同词类合用并列标志的情况不明显。传统观点认为,“和”连接体词性并列短语,“并”连接动词性并列短语,“而”连接形容词性并列短语。国外学者Payne Jhon(1985)、Stassen(2000)、Haspelmath(2004)等对跨类并列标志有过详细研究,但大都集中在名词和动词这两个范畴,如《世界语言结构图册》(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2005)“名动并列”(nominal and verbal conjunction)一章中根据动词性并列短语和名词性并列短语的并列标志合用情况,将所调查的301种语言分为3种类型:合用并列标志(161种)、不合用并列标志(125种)和均缺省并列标志(15种)。其实,第3种类型也可看做第一种类型的特殊情况,即都使用零形标志。那么,58.2%的语言中的动词性并列短语和名词性并列短语合用并列标志。如果再加上体词内部次类之间的合用以及谓词内部次类之间的合用,那么使用了跨类并列标志的语言则远超过58.2%。可见,跨类并列标志的存在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当词类A和词类B合用一种并列标志x(下文均用x代替并列标志)时,即A1xA2与B1xB2都使用并列标志x,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B1B2的属性向A1A2靠拢(或者A1A2的属性向B1B2靠拢)。汉语中“和”连接的动词性以及形容词性并列短语倾向于体词性。布兴语中的“”所连接的并列结构不管并列项是什么性质,结构整体功能都转变为体词性的(高永奇2004)。或许看来:当词类A和词类B合用并列标志后,如果其中一个词类属性发生变化,转向另一个词类,那么,转变方向一般是由陈述性单位到指称性单位。另一种情况是B1B2与A1A2的属性均未发生任何变化。英语中的“and”和莫语中的“”可以出现在任何属性的并列短语中,并且这些短语的整体功能跟其并列项的功能相同。

      1.2中国境内语言中跨类并列标志本文归纳了我国境内57种语言的名词、代词(专指代体词,下同)、动词、形容词 ③4种典型范畴并列连标志的合用情况,具体可分为3种类型。

      

      

      而在连接谓词性词组时,除了加在被连接成分之间之外,还要加在整个并列结构之后(孙宏开1982:163)。例如:

      

      

      从逻辑的可能性上来说,也应该存在这样一类跨类并列标志,它能够连接谓词性短语,同时也可以连接某些类型的体词性短语。但实际语言中却没有发现该类并列标志。可以推断:人类语言中很可能是先有体词并列标志,然后扩展到连接谓词的功能。征文平等(2007)发现,《水浒传》中的“并”主要连接体词性并列短语,④而只有不到1%是连接谓词性的。彭小川(2004)研究发现五四以后“并”用来连接动词性并列短语,不再连接体词性并列短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