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背景 最近二十多年来,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提出并探讨韵律语法(其中包括“韵律句法”和“韵律词法”等分支)的现象。 “韵律”的英文为“prosody”,传统上指的是诗行结构的特点和分析。在现代语言学中,从广义上理解,“韵律”这个概念泛指一切的超音段(suprasegment)成分,如音高、响度、语调和语速等。而最近汉语语言学界所说的“韵律语法”,其中的“韵律”可以作为一种狭义理解,它常常是指包含摩拉、音节、音步、韵律词到韵律短语等单位的一套层级体系。我们知道,句法有着从语素、词、短语到句子的一套层级单位,而音系学家认为这种层级单位也存在于音系中,并且一般将这种韵律层级单位当作调节音系和句法互动的一种接口层面。 关于句法对音系的作用,典型情况表现在对音系规则作用域(domain)的确定上。例如Selkirk(1984)与Nespor & Vogel(1986)对英语和意大利语等语言中某些音系规则作用域的研究;在汉语方面,陈渊泉(Chen,2000)对汉语方言连读变调域的研究也体现了这一点。 而如果对汉语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句法和音系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有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更具普通语言学价值的研究前景。这是因为,学者们发现汉语中音节数目的多少会对句法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的序论中总结汉语语法特点时,就明确将“单双音节对词语结构的影响”作为重要的一条列入其中。 吕先生如此重视这一点,是因为他在《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1963)一文中,通过大量的语言事实,说明在现代汉语中,同义的单音节成分和双音节成分在语法分布上有着重大的差异。吕先生首先指出现代汉语有一种明显的“双音化”倾向,例如关于人的称呼,我们可以叫某人“老张”或“小张”,但一般不能直接叫“张”;可是如果一个人姓“欧阳”,我们就可以直接叫他“欧阳”,这时倒不能叫他“老欧阳”或“小欧阳”。不仅如此,吕先生还指出在三音节的语音段落中,汉语的偏正结构倾向于2+1的格式,而动宾结构倾向于1+2的格式。 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吕先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才得到充分的重视,一批海外学者,如端木三、陆丙甫和冯胜利等,通过引入西方前沿的语言学理论,开始探讨汉语中音系平面和词汇平面、句法层面的接口问题,相关研究如端木三(1999;Duanmu,1990、2000),陆丙甫和端木三(Lu&Duanmu,1991、2002)和冯胜利(1997、1998、2000)等。这种研究,逐渐得到了国内同行的响应,如王洪君(2008)和吴为善(2006)等。学者们越来越多地发现汉语中韵律和语法之间存在着诸多重要的牵连,讨论语法问题的时候常常将韵律因素纳入考虑范围,而探讨韵律和语法互动关系的学者越来越多。其中,冯胜利先生更是明确地提出了韵律句法学这一学科领域,撰写了大量的关于韵律句法的文章,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学科的发展。 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说明:在韵律语法的研究当中,我们应该加倍谨慎和细致。我们确实应该重视韵律在汉语语法中的作用,但我们并不能就因此夸大韵律的作用,将一些本属于句法语义范围的问题纳入到韵律语法的研究框架内。 二 重音的概念 “重音”(stress)这个概念在韵律语法的文献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研究汉语韵律语法不能不提“重音”。重音的重要性在于:它与音步关系密切,而音步是韵律语法中最重要的层级单位。Hayes(1995:8)对重音是这样下定义的: 重音是“节奏结构”在语言学意义上的一种体现。也就是说,在重音型语言的每句话语中,都有这种节奏结构,作为“组织框架”帮助话语在语音和音系上获得实现。 一般来说,这种“节奏结构”就是音步。按照这种定义,那么重音和音步其实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音步是以重音为基础建立的。更极端地去理解的话,就会得出有重音就有音步,有音步就有重音的结论。 一个音步通常包含一个含有重音的强音节和一个(或两个)弱音节①,强弱交替就可以形成节奏。最常见的就是以下两种类型(其中S代表一个强音节,W代表一个弱音节): A.SW/SW/SW/SW… … B.WS/WS/WS/WS… … A就是扬抑格(trochee),B就是抑扬格(iambus)。例如,莎士比亚这首著名的十四行诗的格律为“五步抑扬格”,即每一句都包含五个音步,这些音步基本都是抑扬格,其中只有第一个音步为任选,既可为抑扬格,也可为扬抑格。以前三句为例(引自Gussenhoven & Jacobs,1998:208): (1)S W/W S/ W S/WS/W S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S W/W S /WS/W S /W S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W S /W S/ W S/W S/W S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在自然语言中,要排斥的一种情况就是将两个含有重读的音节放在邻近的位置,比如说英语中的“thirteen”重音在后一个音节“teen”上,但在“thirteen men”当中,由于“men”也有重音,因此“thirteen”的重音就要转到前一个音节“thir”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