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论的是与非:现代音系学研究的若干反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洪明,麦迪逊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尹玉霞,天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天津 300387)。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检讨优选论在现代音系学中的地位及是非得失。我们首先阐述优选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假设、立论的理论优势,然后从音系不透明、完全不合语法、自由变体、过度生成、制约条件共谋及普遍性六个方面反思优选论面临的问题,根据汉语事实对OT做进一步的评估。最后对音系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2 期

字号:

      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简称OT)诞生至今,已走过二十个年头。在这二十年中,为解决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及挑战(如音系不透明、完全不合语法、自由变体、过度生成等),OT理论进行了多番修正及改进。这一方面表明经典OT理论(Prince & Smolensky,1993; McCarthy & Prince,1993)不能有效概括、解释一些自然语言事实,其支持者们为把这些现象依然纳入OT框架而做了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也表明OT在生成音系学中的地位正在发生微妙变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OT诞生并迅速主导了音系学研究的方向。其后十年,欧美主要刊物、重要会议、讲习班、研讨班等,几乎都是OT论文,可谓是呼声一片,被誉为最具权威的主流音系学新理论。但2000年以后,陆续出现了一些反思、批评,开始探讨OT的不足和缺陷。一些激烈的批评甚至指出OT并不是一个有效的音系理论,应完全抛弃。

      OT产生之后,中国语言学界曾对该理论进行过及时、详细的介绍(王嘉龄,1995;李兵,1998;马秋武、王嘉龄,2001)。在这些介绍之后,OT又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修正理论,但由此也衍生出一些新的问题。本文以OT的产生背景、理论优势及现今面临的问题为主线,对OT在现代音系学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做一个全面清理和反思。全文分六部分:(一)引言;(二)OT的产生;(三)OT基本原则及其立论基础;(四)OT存在的问题;(五)最新进展(OT候选项链理论)及来自汉语的挑战;(六)结论。

      2.OT的产生

      OT产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其发轫与当时生成音系学的研究状况有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经典生成音系学理论(Sound Pattern of English,下面简称SPE)中,音系底层形式和表层形式的关系模式为:一个语言中语素的抽象底层形式,经历一系列规则有序推导的中间阶段,然后获得音系表层形式,如(1)所示。

      

      上述的SPE经典模式有两个问题:(一)缺少对底层输入形式的界定和限制,导致底层形式过于抽象;(二)规则具有随意性,不受任何制约,导致生成力过强,产生不合法的语音表达形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音系学研究的重点转向语言结构表征,至八十年代初,非线性音系表征已被普遍接受。人们希望随着对音系表征认识的加深,变体的表述会更加简化。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那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直接限制可能的变体类型,然而收效甚微,SPE原有的过度生成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音系理论的形式框架不仅会产生可能的语言结构,而且还会产生不可能的、未经证实的结构。为解决这种过度生成的毛病,制约条件开始被引入形式语言学。制约条件的介入改变了(1)中标准SPE模式整齐、简洁的理论框架,它可以出现在推导中的所有阶段。根据作用对象,制约条件分成不同类别:第一,作用于底层音系表达的语素结构条件(morpheme structure condition),以排除不合法语素语音形式;第二,作用于规则运用的制约条件,以限制规则滥用;第三,作用于表层音系表达的制约条件,以禁止某些语音模式在表层出现。在自主音段音系学中,同一制约条件甚至可以作用于不同对象,如禁止两个相同成分出现在同一音层上的强制性非等值原则(obligatory contour principle,简称OCP)就是这类制约条件,它有限制语素结构、阻断规则、诱发规则三种作用。其中规则诱发效应就是指为避免违反OCP的表层语音形式的出现而发生的音系变化。这种规则和制约条件共存的操作方式,导致音系语法包含生成和过滤两部分。除了生成自然语言的合法语音形式之外,音系规则也会生成不存在的语音形式。因此,需要制约条件过滤掉在生成部分产生的那些非法语音形式。这种规则和制约条件共存模式并不理想,因为需要两种不同类型的操作手段确保只能生成自然语言中所有合格的语言形式这一目标。这一时期虽然关于规则和表征的新音系理论不断涌现,但有些问题仍未得到满意解释。当时学界流行的观点是制约条件不可违反,但语言事实却是很难找到有哪个制约条件从未被违反过。

      在这种情况下OT应运而生。OT完全摒弃了语法中的规则组成部分,重新定义制约条件的作用。制约条件不是在普遍语法中起辅助过滤作用,而是居于普遍语法的核心地位。普遍语法由制约条件组成,具体语言的语法所包含的制约条件是语言普遍的、共同的,而具体语言之间的差异是这些具有共性的制约条件不同排序的结果。也就是说,具有语言普遍性的制约条件的每一个具体排序都会有具体的自然语言与其对应。在OT中制约条件可以被违反,具体语言的语法反映违反某一具体制约条件的不同程度。OT产生之前,对底层形式和规则本质的探讨是音系学研究的两个核心领域,而OT的基本理论假设是:制约条件具有语言普遍性,这就意味着OT直接把研究重点转向了语言共性研究(Archangeli & Langendoen,1997)。

      3.OT的基本原则、方法和理论优势

      3.1基本原则与方法

      经典OT的语法体系由词库(Lexicon)、生成器(GEN)、评估器(EVAL)三部分组成,其基本理论框架如(2)所示:

      

      词库中的词项或底层形式(输入项)经过生成器后,会产生无数的候选项集合。生成器不受任何限制,既可产生合法候选项,也可产生非法的,即所谓“分析自由”原则。评估器(制约条件层级排列体系)对其做一次性的平行性评估,选出能最大程度满足制约条件等级的最优表层形式,即输出项。分析的自由性(freedom of analysis)、平行评估(parallelism)、制约条件的可违反性(constraint violability)及层级性(ranking)是经典OT理论的四个核心原则(Prince & Smolensky,2004)。

      3.2竞选表

      优选论采用竞选表(candidate tableau)分析方法来表示从输入项到输出项(优选项)的匹配过程。竞选表有两种:一种是常用的标准竞选表(classic tableau,参看Prince & Smolensky,2004);另一种是比较竞选表(comparative tableau,参看Prince,2002)。关于标准竞选表,国内学者有过详细介绍,不再赘述。相对而言,比较竞选表的分析方法国内鲜有运用,在此做一扼要解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