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代词“人”的前附缀化  

——兼及“人”的附缀化在其他方言中的平行表现

作者简介:
白鸽(1984-),女,河北冀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方向为语言类型学及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北京 102488);刘丹青(1958-),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类型学、汉语语法学及方言学(北京 100732);王芳(1987-),女,河南光山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语言类型学、现代汉语及方言语法(上海 200083);严艳群(1979-),女,山西万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方向为语言类型学、民族语言学及方言语法(北京 102488)。

原文出处:
语言科学

内容提要:

文章在介绍国际学界附缀理论的基础上,对北京话代词“人”的附缀化现象进行了讨论。北京话中来自“人家”的代词“人”在非对比强调时总是轻读,且语音上依附于相邻成分。代词“人”作主语时排斥话题化、焦点化等句法操作,作定语时排斥“的”但允许兼用定语标记“这/那”,作宾语时排斥句末及句尾强依附性成分之前的次句末位置。代词“人家”及“我、你、他”则无此限制。冀州话、光山话中亦存在类似现象。根据附缀理论,代词“人”在语音及句法上的种种特殊性表明它已在上述相关位置上发生了前附缀化。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1 期

字号:

      2019年11月29日至30日,全国第12届数学方法论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暨MM实验30周年纪念活动,在无锡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专家学者和教师云集无锡,研讨当前数学教育方法,展望未来发展之大计.

      一、MM教育方式的缘起及内涵

      1989年,在已故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的指导下,由无锡市教研中心特级教师徐沥泉领题,开展了“贯彻数学方法论的教育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数学教育实验,简称MM(Mathematical Methodology)实验,由于实验的顶层设计视野开阔,立意高远,思路清晰,操作具体,因而在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都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1994年MM实验结题时,王梓坤院士、徐利治教授等组成的专家组给予实验高度评价,从而为MM实验的示范、辐射和推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谓MM教育方式就是运用数学方法论的观点来指导数学教学,即应用数学的发展规律、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数学中的发现、发明与创新的观点设计数学教学,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一般科学素养、社会文化修养,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数学品质.MM教育方式源于波利亚的数学教学思想及方法论模式,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造、发展和创新,以发挥数学课程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MM教育方式应遵循两个基本原理:一是将教学、研究和发现同步协调地推进;二是既教猜想又教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恰当地操作好8个变量,即数学的返璞归真教育、审美教育、发现法教育、数学家优秀品质教育和数学史教育、数学中的演绎及合情推理和一般解题方法的教育.

      二、MM教育方式为何历久弥新

      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过拨乱反正,我国基础教育得到了全面修复,但当时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而且对师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伤害,为此教育部发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号召,“MM实验”作为学科教学的素质教育典范,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受行为主义强化学习理论的影响,当时国内数学教育的主流是突出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从“精讲多练”到“精讲精练”“变式训练”等,虽然教学方式不断升级,但都离不开练习,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巩固与熟练掌握.“熟能生巧吗?”数学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对此提出了质疑.1987年8月,无锡市的数学教师参加了“全国数学方法论和数学史研讨会”,听取了徐利治教授关于数学方法论和波利亚数学教育思想的系列讲座,而后又参加了由周春荔、杨世明先生主持的“首届波利亚数学教育思想研讨会”,1989年成立了无锡市MM课题组,从此数学方法论的研究在无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相应的数学方法论理论、实践经验和研究方法,在MM实验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专家学者的推动下,逐渐向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扩散.

      进入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传入我国教育界,这与MM教育方式的教育目标,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数学中的发现和发明,是一脉相承的,于是数学的发现法教育成为当时最为时尚的教学范式,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影响.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注重知识发生阶段的教学,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解题思维过程的分析、暴露、设计和反思,从而将教学、研究和发现进行整合,使之同步协调的开展.在公式、定理及习题教学中,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成为广大教师普遍认同的原理,数学教学翻开了以独立思考为核心理念的新篇章.从当时的教研论文来看,数学思想方法、发现法、数学史、审美教育等,成为最为热门的研究话题,这与MM教育方式的传播和影响密不可分.2001年,笔者参加了在华南师大举办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期间有幸与香港大学梁贯成教授进行了互动交流,笔者提问:“您如何评价国内的数学教育研究?有没有什么建议?”他回答道:国内的数学教育一类是以文献研究为主,但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如何难以评价;另一类是教学经验研究,由于缺乏理论支撑,学术影响力有限.但也有一些成功案例,如无锡的MM教育方式,不仅理论基础坚实,而且操作变量具体,实践应用广泛,在内地和港台都有影响力.

      21世纪初,一场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课改初期,新课程的理念犹如一股清风,的确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气象,各种围绕课改的教研活动如火如荼,教学的呈现形式可谓多姿多彩.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教学气氛一改以往沉闷的局面,掌声、笑声、欢呼声不绝于耳,但内容的贫乏、思想的空洞、能力与素养的缺失,使课堂教学缺乏思维的张力.随着专家学者对这种热闹非凡课堂的质疑,教学又回归理性.为此,广大教师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这次课改,逐渐从一时迸发出的教学热情,转向冷静的研究反思;逐渐从课改的形式设计,转向教学的内涵发展.MM教育方式再次成为数学教育的关注焦点,其操作变量中,多个成为核心素养的要素,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

      MM教育方式为何能够历久弥新,不受时代的局限?因为它是在学习和借鉴了国内外数学方法论的理论成果,并把它与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实践相结合,率先在较大范围内成功地进行了具有教育科学形态的数学教育实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人文性、操作性及实效性.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方法论主要是研究和讨论数学的发展规律、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中的发现、发明与创新的一门学问.”这对当下课堂教学中的“去数学”现象、低质量的学案练习法等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