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西欧工业生产中的妇女群体  

——纺纱女、酿酒女及其他

作 者:
徐浩 

作者简介:
徐浩,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妇女是中世纪西欧工业生产中的特定群体,绝大多数人从事纺纱、酿酒和丝织等女性行业。她们通常在自己家中生产,将操持家务和赚取现金收入结合起来。少数女性协助丈夫或父亲经营其他行业的家庭作坊,寡妇可以继承亡夫的职业。也有些女孩在青少年阶段外出当学徒或充当女仆,少数已婚妇女独立从事工业,获得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个别人甚至成长为企业家。尽管中世纪晚期小城市和农村的毛纺织业中出现了女织工,但酿酒和丝绸等传统的中世纪女性行业逐渐让位于男性,城市工业为减少竞争也加大了限制力度,妇女工业生产的空间受到挤压。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3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世纪西欧城乡妇女的工业劳动是一个有待专门研究的课题,目前经济史讨论的工匠主要是男性,妇女史对妇女劳动的探讨失于宽泛。近年来有人研究乡村妇女的劳动问题,但对城乡妇女的工业劳动还未见有人做过专门讨论。大量研究表明,妇女是中世纪城乡工业生产中的特定群体,在许多方面与男性工匠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有鉴于此,本文拟对中世纪西欧城乡妇女的工业劳动进行考察,希望对认识这个问题有所帮助。

      一 纺纱女

      纺纱女(spinster)并非中世纪开始时就大量存在的,而是城市毛纺织业生产中性别分工的结果。中世纪早期,妇女几乎承担了呢布的全部生产过程。她们首先将羊毛纺成纱线,“在茅屋废墟里发掘出来的石秤和石制纺锤车,清楚地表明纺纱在当时妇女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这从词汇中也可以感觉到,因为那时人们把放有羊毛包的纺纱杆当作农妇的代名词。英语spinster一词也是如此,既表示纺纱女,也指老姑娘”①。然后,她们再将纱线织成呢布。“妻子”(wife)一词可能在语源上与“织布”(weave)有关,在古英语或盎格鲁—撒克逊语中,词尾“-ster”代表女性,表示职业的词汇“webster”或“brewster”指女织工或酿酒女。在现代英语中,唯有“spinster”(纺纱女)还保留了这种古代用法②。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妇女墓葬中经常存在线盒(thread boxes)、纺轮(spindle whorls)和织布杆(weaving batons)等与纺织有关的物品,表明妇女被公认为呢布的生产者③。

      加洛林王朝时期,不自由人承担庄园中的各种劳役,789年查理曼向其臣民颁布《通告》,列举了他们在礼拜天不能从事的“奴役性劳动”。如男性被明确禁止从事“农业劳动”,“妇女不要在礼拜天进行纺织,不应裁剪和缝制衣服,不应公开洗衣服或剪羊毛”④。妇女作坊(gynaeceum)是主人驱使不自由妇女生产纺织品的场所,查理曼在《庄园诏令》第43条中这样指示王庄管理人:“依照规定,应按时发给朕的妇女房内所用劳动材料,就是:亚麻、羊毛、大青染料、鲜红和红色颜料,理羊毛的梳子、起绒草、肥皂、油、器皿及其他那里需要的小东西。”⑤供给妇女工场的物品表明,妇女纺织亚麻和羊毛,并从事梳毛、洗毛、织布和染色等劳动,控制了呢布生产的全部过程⑥。

      妇女作坊的纺织品生产主要为了自给自足,缺乏劳动分工。查理曼的《庄园诏令》在第43、49条中均提到妇女作坊中的妇女,但对她们的劳动分工却未置一词。第45条要求庄园管理人配备庄园需要的各行各业的工匠,但没有提及纺纱女、织工、漂洗工和染工等纺织工人,似乎表明庄园呢布生产没有分工,纺线织布均为典型的妇女劳动。

      如果说中世纪早期呢布生产完全掌握在妇女手里,那么中世纪中期纺织工具的进步以及城市毛纺织业的兴起,成为妇女与织布等工序分离的契机。尼古拉斯认为,11世纪中叶,脚踏卧式织布机(treadle horizontal loom)出现在法国城市特鲁瓦(Troyes),随后又产生了笨重的卧式宽幅织布机(heavy horizontal broadloom),需要两人、后来三人方可操作。这些织布机织造更加厚重的羊毛织品,并在12世纪成为有钱人喜爱的布匹。高档毛纺织品的织造需要许多工匠的劳动,他们主要集中在城市。那些需要较高技术的纺织工序,例如织布和染色等几乎被男性和城市垄断,而其他工序特别是纺纱则留在了农村⑦。当然,对城市毛纺织业各工序中的性别分工描写最详细的恐怕还是卡勒斯—威尔逊。她在谈到13世纪佛兰德尔时如此细致地写道:

      染色可以在羊毛、毛线或呢布等每个阶段进行。染色工人分为使用靛蓝的染工和使用红色和其他颜色的染工,各自需要大量的圆染缸,染工或他的助手在染缸的周围,手持长木棍翻转羊毛或呢布。“这是很重的活,往往由男人做。”纺纱的预备工作如羊毛的分类、拍打、洗羊毛无须太多技巧,分别由专门的低级工人负责。接下来是纺羊毛的准备工作,如果是短羊毛就用抓的办法,如果是长羊毛就细细地梳理。“这些工作通常由女人来做”,效率受到木制设备的影响,它们有的是短金属钩(用来抓的),有的是长金属齿(用来梳理的)。羊毛需要适当加油,然后纺成纱。“这差不多无一例外是由女人做的,她们有的仍然使用老式的拉线棒或是纺锤——在每种情况都要来回走动,边纺纱边照看自己的瓦罐或是自家的羊群——也有用新近发明的纺轮。”纺轮可能是13世纪引入的,或许更早。它是纺织业中的一个重大发明,但目前我们对此知道不多。纺纱之后是织布,织的准备工作常由与织工完全不同的工人来做,整经工人首先给经线上浆与固定,排列所要纺织长度所需的纱线数。卷轴工人将经线绕在筒上以插到梭里。出口的全幅布大约有两三千根经线。“纺织宽幅布,比如织这些约2码宽的细布,需要由两个工人来操作,通常是男人,他们肩并肩地坐在一台很宽的双人织布机上——比已知的加洛林时代织布机要复杂得多,因为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的垂直经编织机这时已被踏板织布机所代替——踏板机是增加产量的又一项重大发明。”漂洗是最累、技巧性稍低的工作之一。在13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内,纺织业城市的漂洗工作仍使用古罗马的方法,即在槽中用脚踩的办法,尽管此时已经发明了漂洗机。“因此,漂洗工通常是男人,并且是强壮的男人,按照阿拉斯规则一块布要3个人。”最后一道工序是起绒与剪毛,多由男子承担。“剪完之后,布就被刷干净、压平整、折整齐。不同的生产阶段要求不同的辅助工作,如修补纺织时的缺陷,去掉纽节与杂质;这些也是专门的手艺,通常由妇女来做。”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