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凯文献挖掘整理的现状与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学新(1963-),男,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社会史研究,河北 保定 071002;任会来,(1979-),男,河北大学工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河北 保定 071002

原文出处:
中国农史

内容提要:

卜凯,美国著名的中国农业经济学家,一生著述颇丰,成果达78部(篇),但是,他的成果文献大都是英文版和民国时期的,目前国内所挖掘到的数量非常有限。这主要是重视不够、视野不宽等方面原因造成的。为此,我们应坚持文字与实物资料、国内与国外挖掘整理并重,并做好实地考查和人员的走访工作,以推动卜凯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3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S-09;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459(2013)02-0109-8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日益关注,对于卜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是,从对卜凯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对于他一生研究时间段的划分上,都以1944年他回国的时间为限;二是在研究的内容上,多集中于他20世纪20、30年代关于中国农家经济社会状况的调查,对于他同时期关于中国农村人口、物价、农具等方面的研究以及1944年回国后有关中国农业的论述涉及的不多。

      究其原因,文献资料的不足,无疑成为我们对卜凯关于中国农村社会调查及其农业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瓶颈。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所讲的那样,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再没有出版过卜凯的著作,只有极少数图书馆还保存有很旧的民国版本,卜凯后期的著作还大都没有中文版本。这种状况导致“国内人们对卜凯的调查及其成果还缺乏全面、客观、公正的认识,其珍贵的历史价值未能得到应有的承认。”①鉴于此,本文就卜凯教授文献挖掘整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们的几点建议,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状况

      卜凯的一生著述颇丰。在国内,有关卜凯教授发表的关于中国农业经济方面的成果文献,我们可以在卜凯撰写、卢良俊翻译的回忆文章“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之发展》,《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建系70周年纪念册1921-1991》,1991年,南京),崔毓俊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建系70周年时发表的《我系科研、推广工作简介》(《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建系70周年纪念册1921-1991》,1991年,南京)、《忆往拾遗》中的《金大农经系的科研和推广工作》(《忆往拾遗》,1993年10月,未刊),张宪文主编的《金陵大学校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六章第二节“农学院的教学工作”等资料上查阅到。但是,这些介绍因为论述时间的先后和角度的不同而不全面、不系统;在国外,美国学者Randalle E.Stross撰写的“The Stubborn Earth-American Agriculturalists on Chinese Soil,1987-1937”(《僵硬的大地——在中国土地上的美国农学家》,洛杉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1986年)第七部分“Myopia-Lossing Buck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20s-1930s”(《缺乏远见—卜凯与20、30年代的农业经济》),对卜凯关于中国农业方面的成果文献进行了论述,但将时间限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他1944年回国后的成果文献几乎没有涉及。卜凯一生的成果文献我们可以从他自己提供的“A List of Publication by John Lossing Buck”(卜凯的出版物,1962年)中有全面详尽的了解,②后人所建的John Lossing Buck.org网站上也可以浏览到。

      (一)文献篇目和数量

      卜凯一生的成果文献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专著(书),专题研究论文,报告,演讲和手稿等四大类,详情如下:

      1.专著(书)4部

      (1)中国农家经济。1930年,从7个省的17个地区的2866家农场收集的数据分析。中国,金陵大学和太平洋关系中国委员会,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1930年7月1日。张履鸾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2)中国土地利用(文论、图集、统计三部分)1937年,英文和中文。

      《中国土地利用》报告是由金陵大学出版的,也是由太平洋关系中国研究会和国家经济委员会以及中国中央银行赞助的太平洋研究会国际研究系列的报告之一。它们包含了1929-1933年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从168个不同地域的16786个农场和22个省份的38256个农户家庭统计而来。分别由上海商务印书馆、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3)中国农场管理学。与威廉·M.柯蒂斯合著,1942年,成都:金陵大学。1946年4月8日由戈福鼎、汪荫元翻译成中文。

      (4)共产主义中国的粮食和农业。与欧文·L.达森和吴元黎合著,英文。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纽约:Fredric A.Praeger出版社,1966年。主要论述了“共产主义政权之前和共产主义政权时期中国谷物食品”以及共产主义之前1929-1937年和共产主义期间1949-1958年之间粮食和农业发展的比较。

      2.专题研究文章62篇

      (1)纽约市的供水,1909年12月,波基普西,波基普西中学《波基普西人》。

      (2)新汉普顿教养农场,《展望》,1914年8月8日。

      (3)农村社会调查表,有多个版本,第一版是在安徽南宿州,1915年至1919年卜凯与美国长老会的首次任务地点。第二版是1921年至1922年,华伯雄译成中文,金陵大学出版。1931年为第三个修订版,孙文郁翻译成中文。

      (4)南宿州:农业工作,收录在《中国之窗一对江南传教差会一瞥》,1917年。

      (5)安徽北部水利保护,上海:《远东评论》,1917年12月。

      (6)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开展农业教育,《米勒氏评论》,上海,第6卷第2期,1918年9月14日。

      (7)安徽的南宿州,上海:《中国报》,1918年11月21日。一份卜凯关于庆祝盟军胜利的新闻栏目。

      (8)中小学引入农业教育的可行性计划,《中国记录》,1919年5月,1919年在河南、山东教育协会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