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数以亿计的计算机和移动设备正创造出数量惊人的信息,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意味着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将向更高层次发展。云计算模式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建设的易于扩展管理、资源充分利用的审计电子体系支撑平台,是审计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扩展和完善。 大数据时代对审计工作提出挑战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全球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大数据正成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热点。大数据是指无法用现有的软件工具提取、存储、搜索、共享、分析和处理的海量的、复杂的数据集合,业界通常用“四个V”(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概括大数据的特征。 一是数据体量巨大(Volume)。当前,典型个人计算机硬盘的容量为GB量级,而一些大型企业的数据量已经达到PB量级(1PB=1024×1024GB)或接近EB量级(1EB=1024PB)。 二是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相对于以往便于存储的以文本为主的结构化数据,包括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等信息在内的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多,多类型数据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是价值密度低(Value)。价值密度的高低与数据总量的大小成反比。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是目前大数据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四是处理速度快(Velocity)。数据流成为高速实时效据流,需要快速、持续的实时处理能力。 目前,我国电信、医疗、公共部门、金融、零售、制造等领域正积极探索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如公安部门通过对海量实时行车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几秒内即可通过Hadoop分布式计算技术完成行车轨迹分析与预测,从而发现套牌车等违规问题;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分析医院数据,判断流行病发展趋势等。 对于审计部门来讲,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审计部门能够从更多的渠道获得更加丰富的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信息量大大增加,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建立重点行业、领域的基础仿真模型、政策影响模型,研究重点行业政策执行效果及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揭示运行安全风险问题。另一方面,大数据需要规模极大的分析量以及高速处理批比特(千万亿字节)的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的能力,当前的数据分析及处理能力尚显不足。如果能从冗杂的大数据中抽丝剥茧,识别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并分析处理,那么将会更加准确地把握审计重点。 建设“审计云”模式的可行性 为充分应对大数据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挑战,增强大数据的存储、传输、分析和处理能力,审计机关可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分考虑应用云计算,建设“审计云”模式。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和信息资源可以按需分配到计算机和其他终端设备。通俗地讲,云计算统一提供和维护所有软件应用服务、平台开发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使用者通过网络使用这些服务而不需要考虑系统开发、维护、升级、存储、安全等问题,能够有效节约成本、大幅提高效率。云计算的主要思想就是资源整合与共享,利用云计算将现有的硬件设备集合,能有效地增强系统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满足不断提高的需求。通过整合,还可以大大减少硬件支出成本,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云计算除了具有超大存储、管理使用成本低等优势外,还具有四个主要的技术特点:一是硬件、平台、软件和服务都是资源,通过网络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二是资源可根据需要进行动态扩展和配置,云计算模式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三是资源在物理上分散存储,在逻辑上以整体的形式呈现;四是用户按需使用云中的资源,而不需要关心相关基础设施的具体实现。 云计算模式的搭建不是软件和硬件设备的简单堆砌,需要对底层架构的设计、应用系统的整合进行总体考虑,而审计署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建设之初就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基本方针,坚持边建设、边推广、边应用、边完善的基本原则,在基础建设、应用开发、标准制定上都有所考虑,避免了投入的硬件设备使用效率低、重复建设、内部信息不共享、交流不顺畅以及系统运行维护费用高等问题。纵观目前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框架结构、系统应用已初具云计算模式的雏形。地方审计机关使用的1托N模式、安全认证下的远程移动办公模式、大项目管理模式、国家审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等都是云计算模式下的典型应用。因此,建设“审计云”模式具有以下几点可行性。 理论可行性:从理论基础上看,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支撑构建电子审计体系。一方面,云计算理论体系研究发展速度快,理论成果层出不穷。国内外云计算方面的研究仍在继续升温,为云计算应用于审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金审工程一、二期的建设,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理论成果。如审计内网的升级、数据规划的发布、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以及一批专项课题理论研究,都为云计算模式下开展电子审计体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