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审计署《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规定: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指审计署以专门出版物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有关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等审计结论性文件,所反映的内容通过合法有效的载体向社会公开的一项制度。审计公告制度的实行拉近了政府与公众的距离,减少了政府机关与公众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问题。政府与公众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政府的工作是社会公民赋予的责任。政府信息披露是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审计公告是政府审计工作的最终反映,也是公共信息公开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实行既满足了人们对政府信息的需求,又满足了政府实施控制的需要,使其能够了解到下属机关的信息。高质量的审计公告会提高审计执法的透明度,改善审计执法的环境,让公众及时了解审计结果,广泛参与政府监督,解除人民背后的猜疑。相反,审计质量低下必然加大审计结果公告的风险,降低审计信息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有用程度,也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这样,政府的审计工作就难以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不利于预防和治理腐败。2003年12月,国家审计署发布了第1号审计结果公告——《防治“非典”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款物》,开辟了我国审计信息公开的新纪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尽管近些年政府审计公告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但由于起步较晚,其质量尚存在许多问题,在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清晰性、客观性及重要性等方面还做得不到位。因此,保证审计公告的质量至关重要。了解我国政府审计公告的现状,研究审计公告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找出问题所在,是提高审计公告质量的必经之路。 本文后续研究思路。首先,对我国政府审计公告做宏观的描述性统计,分别介绍了审计署的审计公告和地方审计厅的审计公告的整体情况。对各个审计机关审计公告的数量、内容做统计分析,了解从审计署发布第一份审计公告以来各年审计公告的发展趋势,了解审计署以及各审计厅的审计公告涉及到的具体领域,初步考察我国审计公告的质量。其次,建立衡量我国审计公告质量的指标体系,制定评分准则,并通过阅读各个审计机关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审计公告,对每一份审计公告进行手动评分来量化我国审计公告的质量。再次,寻找一些可能影响我国政府审计公告质量的因素,提出一系列假设,并对审计公告质量和其影响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最后,寻找政府审计公告质量的经济后果,提出研究假设,并对审计公告质量与其经济后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二、文献综述 Gary Giroux、Rowan Jones(2011)分析了英格兰和威尔士地方政府的审计质量,通过收集审计委员会(包括409个地方政府)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审计质量与政府审计人员的数量和当地政府的类型有关,和审计师类别也有一定的相关性。Suzanne Lowensohn、Laurence E.Johnson(2007)证实了审计事务所的专业化和审计质量的关系,提出了审计事务所大小与审计质量相关的观点,证明雇佣专业化的审计师对于很多当地政府是很好的措施。 近几年,我国学者对政府审计公告质量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宋常(2009)通过对样本的统计分析,提出了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成因分析,并提供改进措施。聂新军、张立民(2009)从理论上分析了地方政府审计结果公告的影响因素,并据此设计问卷对广东、江西地方政府审计机关进行专项调查,实证分析解读地方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实践与现代政府审计理论之间的差距,以探求我国地方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改进思路。宋常、周长信(2010)构建了政府审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等对信息质量披露进行评价。郑小荣(2011)通过寻找政府审计公告质量评价的备择指标,确立了政府审计公告质量评价因素指标,并构建了解释结构模型,建立起了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审计结果公告质量评价模型来评价政府审计公告质量。吴燕(2011)以我国省级审计机关2003~2010年网上公布的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方政府推行审计结果公告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议。张立民、聂新军(2006)以民主、和谐、程序公正的思想阐述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基本理念,提出政府审计信息产权的命题,并以审计信息产权的视角解读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审计信息权和审计公告的界定,从政府、审计机关和公众的角度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下的政府审计公告制度。杨丽娟、叶睿(2012)认为,应完善我国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审计结果公告载体,加强独立性,并通过建立一定的机制来应对审计结果引发的争议。 总之,国外相关研究很少,国内政府审计方面的文献主要研究公告制度本身、审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审计质量的计算以及政府审计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关于审计公告本身的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却很少。政府审计公告是传递政府审计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信息的价值和对信息使用者的有用程度,因此应该多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