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跨学科研究的起源和启示 (一)跨学科研究的起源 “跨学科研究”萌芽于19世纪末,美国研究型大学出现后,“学科”开始有了称为“学系”的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传统的学科不断面对一些难题,而这些难题只靠单一独立的学科体系知识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几乎成为事实上的不可能,这时的教授就开始寻找“学科间的合作”,即“跨学科”(Inter disciplinary)应运而生。“跨学科”也成为“交叉学科”,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纽约,其含义相当于“合作研究”,是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合作解决同一问题,通过学科间互动与整合可能创造一个新的领域或学科。所谓“跨学科研究”,是指一个团队或个人的研究模式,整合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彼此渗透融合,推进基本认识或解决诸多问题,形成研究结果的过程。其解决方法超越了单一学科或单一研究时间领域的范围。其实,“跨学科研究”早在现代意义上的“学科”诞生之日起就已存在,特别是在外部科研资助机构的推动下,西方很多研究型大学建立了跨学科研究机构,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不断优化学科及结构,推进跨学科研究;40年代末,斯坦福大学成立了研究院,从成立之初就服务于校企合作并致力于跨学科研究。到了50年代,“跨学科”这一概念和“跨学科研究”模式已在研究型大学和社会科学界得到认可和使用。应该说,“跨学科研究”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以前,严格讲,这一时期对“跨学科研究”这一概念的认识还很模糊,虽得到普遍确认,但对其仍没有形成纯粹的典籍专著。直到70年代末,以“跨学科研究”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法国尼斯大学召开并集结形成了专业学术专著之后,标志着对“跨学科研究”的进一步认识步入发展阶段。 我国的“跨学科研究”比西方学术界晚了几十年,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参照美国模式形成的,1985年初我国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跨学科学术研讨会后,“跨学科研究”在一些研究性院校日益活跃并纷纷涌现跨学科研究机制,表明我国跨学科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随着学科之间互动、渗透和深化,“学科本位主义”观念已被打破,无论是来自自然学科还是人文与社科领域,都有着共同的思维模式和相通的研究方法。 (二)跨学科研究对审计的启示 与其他学科相比,审计学术研究仍处于“画地为牢、单打独斗”,很少关心“左邻右舍”,往往把研究的视野局限在审计领域的“壁垒”,与其他学科“老死不相往来”。究其原因:一是审计没有共同的方法论,长期以来固守自身的学科领域,即使单一学科已不能满足现实任务时,也不能在内容、方法和思维上接受其他领域的借鉴和营养;二是虽然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建立审计制度后学科领域曾受到域外审计思想影响,多数财经类院校建立了审计专业,但是毕竟有着先天不足,即使建立了审计专业,对审计学专业体系也多是“盲人摸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多以注册会计师为主导,不但忽视了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发展,还忽视了财务审计与其他审计内容的共存。由于教育界、审计理论界的误导,导致审计学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90年代末作为相近专业被教育主管部门合并。由此可见,审计学科长期以来缺乏学术研究的自我意识,不太关注与其他学科的差异性,应对其他学科的理论进行理性审视,用一种相融的、变通的和建设的思维方式,正确看待其他学科的发展对丰富审计学科的借鉴价值,否则会被别的学科淹没,这种担心已成为事实上的可能。 其实无论域外,还是本土的研究者亦均有体会。海德格尔的“非对象性的思与言”与钱钟书的“不隔说”可谓一脉相承、趋向一致,通过“打通”可以将世界本能地联系在一起,“跨越”已显现出它应有的重要。事实上学科的跨界并非天然鸿沟,而研究的出路在于打破地域、跨过边界一途。这一点,高校的跨学科研究实践和经验对于审计跨学科研究有着很大启示和借鉴作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审计理论的需求,审计的单一学科已经无法解决知识应用过程中面临的现实任务,这时的审计已蕴含了多种学科以及多种知识,审计学与其他学科的“隔离”因需要而被“打通”,而形成不同的审计学体系。比如,利用工程设计理论、力学分析以及工程造价等知识,探求工程风险管理和审计控制依据和规则等,通过工程学与审计学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形成新的生长点,即工程审计学。又如,利用心理学知识,从心理学角度探求审计结果沟通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方法等,通过审计学与心理学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形成新的学科领域,即审计心理学。再如,利用行为科学的综合性知识,对经济行为结构进行分析,探求对经济行为动机和经济行为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的监督和依据等,通过行为学与审计学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形成新的学科设想,即行为审计学。工程审计学、行为审计学、管理审计学、比较审计学以及审计心理学等跨学科研究终会发生,无论如何,在审计发展史上这是传递不同学科“打通论”的必经之路。使得工程学、行为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渗透并融合于审计理论,对于丰富审计学科和完善审计理论体系,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审计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树立审计新观念 目前,在会计教育界和审计理论界,存在两种倾向,一方面认为审计等同于财务审计,无论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培养目标上,都是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为主,不重视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恰恰在这一点上不但误导学生,也误导了审计工作者,更误导了教育主管部门。另一方面认为审计虽是一门独立学科,但被视做服务性工具,没有理论可言,是典型的弱势学科。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本位主义观念影响,固守自身的研究领域,无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配合。 事实上,随着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变革以及现代审计的发展,客观上已提出了必须利用多学科的成果补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需求。对审计而言,就像一个入侵者,两门不同的学科间碰撞、交叉、融合终会发生,无论如何,突破时间、地域、学科以及语言等壁垒,以新的审计观念进行新的审计研究,这是审计研究的必经之路。树立审计新观念,就是将研究对象放在“接触点”上审视,真正挖掘学科间的契合之处,在异同间寻求不隔。在审计学科与其他边缘学科间探析,不仅着眼于审计历史演变过程,还应着眼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这一大系统的协同过程,就是说审计的产生出于对会计的“防护性”需求,如果说,那时的审计本质是“查账”,那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审计的本质已不限于“查账”,它涵盖了检查、分析、咨询和管理建议,审计对象包括会计资料但不等同于会计资料,其重心已转变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等内容。毫无疑问,一方面,传统的审计只强调了监督,关注的是经济行为结果和制度问题,但忽视了对经济行为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审查,不对经济行为动机进行分析就难以对其经济行为做出正确而恰当的评价,以及有效地控制异常风险行为。因此,有必要将行为科学理论应用于审计领域,以弥补审计学科只重制度的缺陷,既丰富了审计理论,又促进行为审计学的形成。另一方面,审计的重心已从传统的财务资料转变为非财务资料,即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单一审计学科已无法解决知识应用和实践过程中面临的现实任务,有必要打通审计自身领域的“界限”,将风险管理理论、控制论和人力资源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引入审计学领域,拓宽传统审计学对象范围,利用多学科整体的思维补充微观审计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