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欣,陈丽艳,审计署哈尔滨特派办,黑龙江省审计厅

原文出处:
现代审计与会计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4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对高校的投入不断增加,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活动日益复杂,高校校长的经济决策权越来越大,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也随之成为政府审计的重点之一,如何做好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是急需审计人员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历史沿革

      1997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教育系统企业单位有关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两个办法均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内容和程序等作了规定。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1999)20号文件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将经济责任审计写入了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要依法依规自觉接受、主动配合经济责任审计。上述法律法规文件的颁布表明自1997年起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且历经多年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已为审计机关进行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

      二、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在我国开展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对高校校长任期内财务收支的真实性、财务情况的合规性、管理活动的效益性以及相关经济活动应承担的责任给予充分、客观的评价,促使学校弥补各项管理存在的漏洞,健全高校监督机制,完善财经管理制度,为推进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审计结果也为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考察、选拔、任用高校各级领导干部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开展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需要,它是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依法治国和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能有效地促进各项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避免盲目投资,切实保证有限的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对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当前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趋势

      一是审计内容越来越深。目前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涉及教学、财务收支、科研、基本建设、资产管理等,审计范围远远宽泛于传统单一的审计,事项较多、金额较大,并且涉及的政策法规方方面面。二是审计责任越来越大。高校校长经济责任的审计结果是考核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是促进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审计结果能否全面、客观、系统至关重要,审计人员责任重大。三是审计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高校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审计的年限跨度较大,传统的手工审计难以满足需求,并且被审计单位采用过去的种种简单违规手段的情况越来越少,舞弊的方法也越来越高,这对审计人员的审计方法、思路、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做好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方法

      首先,坚持做好审前准备工作。充分的审前准备能为审计项目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审计人员了解和把握整个审计项目大局,避免盲目性。因此,审计前应注意审计项目信息的收集,包括与审计项目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前的审计报告、掌握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带有共性的问题等,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审计风险点以及控制措施的研究,制订全面详细的审计工作实施方案。同时,审计组应积极主动开展全员审前培训工作,主审向全员详细讲解审计工作方案,并针对被审计单位特点分析审计项目的目标和重点,为下一步开展审计工作理清思路。其次,坚持以重大经济决策为主线。高校校长在任职期间重大经济决策制度规定建立健全情况,主持决策重大经济事项执行民主、科学决策程序情况,以及重大经济决策执行及效果情况均是整个审计过程的主线。在审计中,审计组应查阅重大经济活动决策情况相关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等会议记录、会议纪要、会议决定和领导干部签批有关报告及文件,关注重大资金分配决策是否经过科学论证并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决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并实现预期目标,是否存在由于相关领导的错误决策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再次,坚持以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为重点。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要重点关注高校建设、工程招投标、大宗商品采购、科研经费等易滋生腐败的领域。一方面要以基建投资审计为主,重点审计计划审批、合同签订、付款批准、决算结算、工程分包等权力行使过程中是否存在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个人利益的情况:另一方面要以科研经费审计为着力点,重点审计科研经费申请、审批、课题结项、经费结余等环节,以科研经费使用中科目较大的支出为切入点,以设备、材料、外协费等大科目支出为重点,特别要关注以虚假合同购买设备、材料等套取科研资金的情况。对外协费用要审核外协委托过程中科研承担单位的资质、科研实力等要素,重点关注外协单位是否与委托人之间存在裙带关系、利益输送的问题,以外协名义将科研经费转到自己或亲属公司名下,套取科研资金用于己用的问题。最后,坚持公正客观做好审计评价。高校审计的审计评价是整个审计过程的关键环节。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要全面、历史、客观地看待和分析校长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准确界定校长应承担的责任。坚持做到“以权定责、以责定评”,紧紧围绕“守法、守规、守纪、尽责”的要求,恰当地作出结论。在审计评价中主要遵循四项原则:一是权责一致,围绕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既防止对某些经济行为的评价缺位,又防止超越权限的评价越位,坚持“以权定责,以责定评”,经济责任以外的其他责任不作评价。二是客观性,根据已发生的经济事项和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不以偏概全。三是谨慎性,揭示问题的证据要充分,定性要有法律依据,评价用语规范,写实表述。四是不审不评原则,坚持审计到哪里就评价到哪里,依据审计结果评价,未经审计的事项不作评价,没有充分证据的事项不予评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