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审计机关成立30周年前夕,笔者来到新中国第一任审计长于明涛坐落在北京西城百万庄的家中,对他进行了专访。 于老身材高大,皓首白眉,颇有长者之风,令人肃然起敬。虽已是96岁高龄,于老看上去依然精神健旺。回首往事,他思维敏捷,记忆清晰,令人赞叹。 作为一名世纪老人,于老一生的经历可谓坎坷而富有传奇色彩。他出生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在抗日烽火中成长,国共内战中南征北战,后随解放大军南下入湘。在湖南这片充满革命精神的热土上,他投身到建设新中国的事业中。此后,他的足迹遍布广东、陕西、河南等地,虽身居高位,主政一方,却能始终做到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文革”中,他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但无论遭受多大的身心折磨,他始终相信党、相信群众。 年过花甲之际,他以过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接受了一项重大使命:筹建国家审计署。 退下来后,他“退而不休”,搞特区、发展乡镇企业、长期担任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宣传、弘扬延安精神。 这就是于明涛,一代老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 中南局“大管家”主政三秦 在广袤的冀东平原上,河北省石家庄市往东约二百里,就是今天的深州市。1917年冬,于明涛就出生在这里。当时的地名是直隶深县。 从深县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后,1936年,年仅19岁的于明涛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 抗战8年,于明涛主要是在家乡冀中、冀东一带活动,重点从事政治宣传和经济保障工作。抗战胜利后,于明涛随解放大军南征北战,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1949年,作为南下干部,他来到湖南,在这里一干就是11年。1959年底,中央决定在全国成立6个分局。中南局机关设在广州,分管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五个省(区)。于明涛时任湖南省委书记,调任中南局财委主任。中南局成立不久,恰逢三年困难时期。 于明涛回忆说:“在常务书记陈郁带领下,我们出海捞海藻,把海藻做成点心供应市场,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 肉体的困难刚刚度过,精神的苦难“文革”又开始了。但“文革”中不管怎样被批斗,于明涛没做过一件违心的事,没说过一句违心的话,始终相信群众、相信党会还他的清白。 1970年初冬,于明涛从干校被分配到广州市担任市委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在省、市委领导下,积极采取措施,恢复广州地区的生产。 1971年,于明涛又从广州调回湖南做了6年主管工业的省委书记。在此之前(1949年到1960年)他在湖南工作过11年。 随着“一五计划”的进行,湖南要搞氮肥支援农业,30万吨的氮肥厂放到哪里去呢?于明涛回忆说:“我从岳阳到临湘曾去看过那儿的血吸虫病,当地农民告诉我,你千万不要沾水。那时因血吸虫死人很多,地都是荒地,不能种庄稼,一下地都是血吸虫。怎么办呢?经过反复思考、商量,干脆把氮肥厂放在那儿,农业不行就搞工业。氮肥厂、化工厂、炼油厂几个大厂往那一建,血吸虫倒没有了。”与此同时,还创办了琏沅钢铁厂,在长沙修建了全国第一规模的火车站,同时还新建了湘江大桥,为促进湖南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77年,于明涛奉调赴陕西主持工作,先后担任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后兼省长,前后历6年之久。 1980年秋天,于明涛到咸阳钢管钢绳厂调研。当工人们后来知道了和他们一起排队打饭的竟是省委书记、省长时,兴奋不已。工厂食堂的工人师傅给《陕西日报》投了一篇稿件,题目就是“这样的省长好”。 1981年9月,陕西汉中因连下暴雨,排洪能力差,酿成了百年未遇的大洪灾。于明涛坚持在汉中待了十多天,与汉中党政军领导一起研究确定救灾的方案与措施,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点。为了与受灾群众同甘共苦,抗洪救灾期间,于明涛坚持在生活待遇方面不搞特殊,每顿饭只给自己准备一个菜,多了坚决不吃,他还吩咐秘书小蒲严格监督执行。夫人王荣英知道老伴的脾气,同时也支持他这么做,但考虑到于明涛毕竟已经上了年纪,抗洪的时候风里来雨里去,工作环境湿气很重,她私下让秘书小蒲随身带着一个装满了白酒的军用水壶,让于明涛每天喝一点儿,以祛湿寒。就这样,一壶白酒伴着于明涛度过了在抗洪救灾第一线的十几天。 “领导干部仅三个” “吃住靠着装甲兵” 1983年,于明涛66岁。就任河南省委书记兼省长刚两个月,就被中央任命为审计署审计长,主持审计署的筹建工作。对于这次突如其来的调动,于明涛后来写了《审计之歌》组诗,其中《奉调》篇写道:“刚调河南数十日,突然奉命去北京。缘由组建审计署,吃住靠着装甲兵。” 于明涛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后30多年间,我国没有独立的审计机关。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搞活,法规制度一时跟不上,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和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这时特别需要一种监督机制进行制约,国家审计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上任伊始,一穷二白。第一件事是找房子,拉人马,从无到有地制定审计制度。于明涛说:“宪法给我们提供了法律依据,具体怎么实施,审计应该怎么搞,审计的内容有哪些,审计的重点在哪里,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当时没有办公地点、没有宿舍、没有干部。虽然有个公章,却没地方放,只得天天装在兜里。后来,找到了装甲兵的招待所,初创时的审计署才算安顿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