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研究述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宋月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原文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内容提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由此,新中国的历史进程形成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而逐步显现,并成为党史、国史研究的重要专题。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历史阶段不断深化对这一关系问题的认识,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两次伟大革命”、“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三个永远铭记”、改革开放“十个结合”和“两个不能否定”等一系列论述。党史、国史学界对于这一关系问题的研究,大体形成“统一说”和“非统一说”两种相反的观点,并在方法论上作了初步探讨。目前,深化这一问题研究需要围绕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进行系统性与综合性研究,着力探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理论与方法论。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4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6;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03)06-0079-0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党史、国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由此,新中国的历史进程形成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党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发展、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道路与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历史依据和思想认识基础。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集中反映了新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是党史、国史研究中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重要历史理论问题。但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有必要加强新中国历史进程和改革开放史的基本问题与前沿问题的研究,同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深入探讨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一、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问题的产生与提出

       自改革开放伊始,这一关系问题就出现了,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而逐步显现。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以改革开放为标志而产生和形成,因此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首先源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结束粉碎“四人帮”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改革开放的开启,一方面存在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的问题,另一方面则面临如何进行改革开放的问题。科学对待前者,是正确把握后者的重要政治前提和思想认识基础。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集中表现为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怎样对待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1](p.826)毛泽东思想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丰富和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主要的,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缺乏经验,理论准备不充分,发生了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严重曲折与错误。由此,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一些人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错误相混淆,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甚至否定,社会上也出现了一股“非毛化”思潮。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怎样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成为新阶段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若继续坚持“两个凡是”则不可能结束徘徊不前的局面,甚或延续历史的错误;如果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放弃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则将失去前进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正确方向。

       改革开放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道路与方向,关系改革开放的前途命运。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和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指导地位和精神实质。针对“两个凡是”,他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2],“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3]指导党和社会主义事业。他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2](p.14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公报中指出,毛泽东的伟大功勋不可磨灭。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卓越领导,没有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4]这些重要思想落实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中,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并初步阐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基本内涵,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基本发展道路。

       如何进行改革开放的问题,则集中表现为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党内和社会上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散布所谓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言论者有之,要求削弱甚至取消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者有之,公然反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者也有之。这些言论否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历史必然性,严重干扰改革开放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与方向。为此,邓小平在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p.164)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和确立的,也是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必由之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前提。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已经产生和提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根本问题上给予了回答,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并在此基础上统一了全党思想认识,实施和推进改革开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