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承认新中国的主权和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封锁,迫使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与苏联结成同盟;另一方面,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已有30多年历史,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因此,苏联所走过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自然而然地成为新中国建设可供参照的模板。 在改造旧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教育方面,苏联有着丰富的经验,并且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制度。因此,借鉴苏联经验被认为是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中国政府在向苏联派遣大批留学生的同时,也聘请了许多苏联教育专家来华指导工作,并最先指定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学习苏联经验的两所院校。本文将回顾1950—1957年苏联专家在中国人民大学展开的教学指导工作,分析苏联专家在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地位的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中国人民大学聘请苏联专家概况 1949—1952年是对新中国成立前设立的高等院校进行全面接管和改造的重要时期。当时接管的205所高校,普遍存在“规模小,分布不合理,系科庞杂,层次比例不当”[1](P487)等问题,并且这些高校大多以英美大学为样板,在办学理念、系科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上存在许多弊端,同当时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国家建设需要差距较大。因此,改造旧教育、发展新教育成为这一阶段国家的一项主要任务。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国家明确提出要借助苏联经验来建设新中国的教育,其中特别指出:“创办人民大学的任务,是接受苏联的先进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中国的各种建设干部”,“这将是新中国的完全新式的高等教育的起点”。[2](P684)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方针应是“教学与实际联系,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3](P95)。因此,作为一所新型的、正规的社会主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建校初期就聘请了苏联专家来校指导工作。这些专家分布在各个学科领域,并被安排在各教研室担任科学指导员和主讲人,帮助各系制订教学计划,为中国教师和研究生讲课,指导他们编写讲义和教材,引导他们开展科学研究。苏联专家的工作与实践对中国人民大学建校初期的师资培养和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的苏联专家无论是人数、层次还是涵盖面,在全国高校中都处于前列。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专家的数量,1950—1951年为41名,1951—1952年为48名,1952—1953年为42名[4](49),这三年是苏联专家大规模来校指导工作的阶段。1953年暑假,部分苏联专家回国,1953—1954学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苏联专家人数减至21人。在随后的几年里,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苏联专家人数逐渐减少。1956—1957学年,仅剩7名专家,这也是这批苏联专家在中国人民大学执教的最后一年。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聘请了98名苏联专家,是全国聘请苏联专家人数最多的高校。[5](P78) 从学科分布看,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聘请的98名苏联专家除4名校长顾问,其他人根据专业被分配到各个系科,其中哲学5人,政治经济学7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10人,计划统计5人,工业经济5人,农业经济3人,财政贸易15人,法律10人,外交5人,新闻2人,档案1人,俄语26人。[6]除了俄文系的苏联专家人数最多外,讲授政治理论必修课的苏联专家也较多,他们不仅为中国人民大学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授课,还经常公开发表报告、讲演,在国内其他高校的师资培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年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的苏联专家全面负责学校各系、各教研室核心必修课程的讲授和教学指导工作,全校唯一专门由中国教师指导的必修课只有两门,即中国革命史和体育教育。 二、苏联专家对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的这批苏联专家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推动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创建的最初三年,即1950年至1953年,苏联专家在学校各类计划的制订及各项制度的创立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模式,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教材编写到科学研究,几乎都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参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因此可以说,苏联专家奠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建设的基础。 (一)专业设置 1950年6月,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教育部聘请的苏联总顾问阿尔辛杰夫就苏联高等教育制度做出了如下说明:“苏联高等教育的改变,是将大学从培养抽象的广泛的人才改变为培养具体的专门人才的机构”,“苏联的高等教育重心是放在学院上的,学院培养各类专业人才”。[7]这就是说,苏联高等教育的改革是按照国家建设的需要,把原有的专业划分成若干具体的专业,并且以学院为组织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单位,强调学院的能动性和自主性。这种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注重专业分科的教育思想,是20世纪50年代关于学科建设的最初表述,明确了学科设置和学科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基本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