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在抗战中的“双重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华斌,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研究生部副教授,合肥 230022;黄家盛,中共阜阳市委党校副教授,安徽 236008

原文出处:
党史研究与教学

内容提要:

从历史学的角度考察军统抗战之一个侧面,不仅仅要考察其组织机构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其在抗战中对整个抗战形势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本文以史料为依据,细致、具体地分析、评价军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组织活动,以求较为真实地反映军统复杂的历史面相。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4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8(2013)05-0087-11

      军统在抗战中的活动,是在蒋介石集团采取的抗战路线指引下实施的。在整个抗战中,军统既进行了积极的抗战,又进行了消极的抗战。这种“双重性”的行为特征,对整个抗战形势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军统组织机构的形成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或军统局),是继CC团①之后,于1938年3月正式成立。1928年,蒋介石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期间,为加强军队的军政素质教育,特委派前黄埔军校教育长王柏龄组建“军事杂志社”,在南京设总社,其它各大城市设立分社。以推销《军事杂志》作掩护,实为搜集各地方实力派的军事情报。1930年底,蒋介石免去了王柏龄的职务,改派胡靖安、戴笠负责“军事杂志社”工作。1931年初,戴笠向蒋提议建立正式的情报调查机构,得到蒋的首肯。“陆海空军总司令部调查室”建立,胡靖安为主任,戴笠为副主任。1931年9月,蒋介石重兵对苏区中央根据地组织三次疯狂围剿均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蒋介石打破了军阀割据的格局,形式上实现了统一。但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在那期间,国民党的领导层陷入了空前的混乱。蒋软禁了胡汉民、汪精卫、孙科等,在广州建立了一个与南京相分离的政府……9·18事变,实际上没有遇到中国人的抵抗。”②此时,蒋介石内外交困被迫下野。1931年11月,蒋召集黄埔学生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滕杰、郑介民、戴笠等十余人训话说:“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压迫我们,共产党又这么捣乱,我们党的精神完全没有了,我们的革命一定要失败!”③言谈中授意建立秘密组织,以“拯救党国”。滕杰等人按蒋意旨,谋划在“极端秘密的原则下,以黄埔学生为骨干,建立一个意志统一、纪律森严、责任分明和行动敏捷的组织,进而去领导全民。”④这个组织定名为“中华复兴社”。1932年3月在南京正式成立,蒋自任社长。4月,成立其内层组织“三民主义力行社”。力行社政纲宣布:“蒋介石是国民党唯一的领袖,也是中国唯一的领袖,党员必须绝对支持他,听从命令,以他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⑤力行社吸收了很多热血青年参加组织活动并使其核心部分保密,在其外围建立了“革命军人同志会”和“革命青年同志会”两个二级组织,又在二级组织外围建立了范围更广的第三级组织“蓝衣社”。力行社设有干事会和检察会,蒋亲自核定干事13人,检察5人,以贺衷寒、康泽、滕杰为常务干事,周复为检查会书记。由于社会上并不知道“力行社”的存在,故把“力行社”称为“复兴社”。在蒋认为,情报“尤其为政治斗争的主要武器”⑥。“力行社”一成立,就聘请德国顾问为总社干部培训情报人员,并在总社下设特务处,专门用来搜集中共及反蒋派别的情报。1932年初,蒋在江西“剿共”时,还专门建立了一个搜集中共苏区情报的“谍报科”(后改称“南昌行营谍报科”)。该科以侍从秘书、力行社干事邓文仪兼任科长。1932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又将“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改组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陆海空军总司令部调查室”随之更名为“军事委员会调查室”,后又扩充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陈立夫领导。1932年4月1日,特务处正式挂牌,首任处长桂永清,不久戴笠继任处长。因为力行社成立前,戴笠已在主持一部分情报工作。特务处不同于先前成立的“调查室”,“调查室”主要是从事侦察与情报活动,而特务处则从事全面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特务活动。特务处的成立,标志着特工组织已初具规模。随后,戴笠便运用力行社的力量壮大特务处组织系统。其机构组成人员,至少1/3以上是由力行社的组织关系而来。“探本溯源,力行社实开其先河。”⑦特务处成立之际,国民党内已有一个特务组织,就是由陈立夫领导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因为特务处为一秘密组织,不便于利用军警力量公开活动,经费也不易解决。因此,1932年9月,蒋让戴笠兼任“军统局”第二处处长一职。“军统局”是政府法定机关,有正式的编制和经费预算。这样一来,特务处不但活动经费得到了解决,而且还可以利用“军统局”第二处的招牌来扩充实力,又具有独立性,不受陈立夫控制,可谓一举三得。1934年夏,由于航空署长徐培根纵火焚烧南昌飞机场一案,南昌行营谍报科工作不力未及时破案,蒋怒撤邓文仪谍报科长职务,派戴笠到南昌收编谍报科。南昌行营谍报科被收编后,徐州、武汉行营谍报科及浙、赣、鄂、皖、桂、黔、陕等省的保安处谍报股(有的称“调查股”或“第四科”)先后由特务处掌控,进一步扩充了特务处的组织力量。由此,特务处的势力渗入国民党军事机关及地方保安系统。至1937年底,其“直属工作单位已增至六个区,二十余站,一百数十个组队,编制工作人员达3600余人,并拥有电台200多部,配置遍布全国各地。”⑧

      1938年3月29日,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会议宣布解散CC团,设立三民主义青年团,蒋自任团长;会议还决定由陈立夫领导的大杂烩式的“军统局”第一处扩充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徐恩曾任副局长(主持工作)。第二处升格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力行社特务处并入其中。蒋介石指定侍从室第一处主任贺耀祖任局长,戴笠任副局长(主持工作),通常人们所说的“军统”,就是指戴笠领导的军统局。1938年8月,戴笠将原“军统局”第二处的各科、股升格为处,军统总部在武汉正式挂牌。10月,武汉失守,军统局本部迁至重庆。戴笠呈准蒋介石,逐步调整机构,扩大编制。其先后控制了运输统制局监察处、财政部缉私署、军委会航邮检查处、军委会水陆交通统一检查处、财政部货运管理局等政府部门的实权,以及交通警备司令部9个团和上万人的缉私武装。从1938年3月开始,军统还先后在临澧、黔阳、贵州、兰州、重庆、汉中等地开办各种训练班;5月,成立“忠义救国军”和“武装别动队”;“还有若干地方武装,及约80万伪军,在其控制动用之中。”⑨“当其盛时,戴氏部属,遍及全国,武职中少将人员,辄以百计。”⑩1942年4月1日,特务头子康泽参观军统展览室、陈列室后,惊讶地感叹:“戴笠的军统组织系统庞大得太惊人!”(11)仅至1943年,军统“拥有各式电台569座,特工单位709个,均遍布于全国各地。”(12)抗战进入后期,军统“罗家湾本部工作的直属特工就有1500余人,军统成员超出4万余人。”(13)

      二、军统在抗战中的作为

      军统积极的抗战,是国共两党正式合作共同抗战建立后,由国内战争转向一致对外和国民政府对日宣战的政策指导下实施的。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掀起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在全国抗日高潮的影响下,蒋介石在军事上作了紧急部署,并表示:“早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但另一方面他又表示:愿意“由地方当局,与日军代表折冲,期事件之早日和平解决。”(14)反映了蒋介石内心深处极度矛盾的心态。7月11日,蒋在庐山召开国防会议,邀请中共代表周恩来参会,7月15日,周恩来代表中共向国民党递交了“关于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15)表示:“红军主力,准备随时调动抗日,并已下令各军十天内准备完毕,待命出动。”(16)7月17日,蒋在庐山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均有抗战守土之责”。毛泽东曾指出:蒋介石的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因此,受到了我们和全国同胞的欢迎。”(17)7月31日,国民政府释放了抗日七君子等政治犯。8月20日,蒋由庐山返回南京。其后,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应邀出席最高国防会议,同蒋在南京就红军改编后的人数、设立总指挥部和保持独立自主等问题,继续进行磋商。由于淞沪和华北战场形势紧张,蒋被迫同意了中共关于红军改编的主张。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划归第二战区序列,朱德担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8月23日,中共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第二次宣言》,支持蒋8月17日的谈话,并提出了立即实行全面抗战的七项办法。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任命朱德、彭德怀为八路军正副总指挥(9月11日改称正副总司令)。下辖第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共46000人,迅速开赴恒山地区抗日。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发表对中共宣言的谈话,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10月2日,根据两党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南方八省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共10300人。国共携手合作抗日,其意义之大是无法估量的。正如宋庆龄所说:“我听到这个消息,禁不住感动得热泪纵横。”“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18)蒋对日宣战的决心,使国共两党携手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战高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军统便实施了积极的抗战行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