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朱毛之争与红军的权力结构演变

作 者:
张永 

作者简介:
张永,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副教授,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近代史研究

内容提要:

初创时期的中共党人是一批深受民主思想影响的五四青年,他们1927年创建的红军一度是世界罕见的高度民主的新型军队。红军中的平等和民主激发了干部、战士的主动性,使得红军拥有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能够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但民主分权制度也带来了明显的弊端,导致众说纷纭、纪律松弛,在残酷战争中甚至引发惨重的失败。红军领导者毛泽东逐渐倾向于集中权力,而朱德等仍坚持民主分权,1929年春夏红四军爆发了朱毛之争,毛泽东失去多数支持,被迫退出红军。中共中央从全国各级组织的纷争中及与托陈派的斗争中,深刻认识到极端民主化的危险,强力支持毛泽东。重回红四军的毛泽东组织召开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建立政治委员制度,红军的权力结构迅速向集权方向演变,这对于中国革命前途以及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4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关于1929年前后红军内部的纷争,较早的研究成果有韩荣璋、陈朝响、陈立旭合著的《毛泽东与古田会议》(1995),较新的成果有蒋伯英的《1929:朱毛红军和古田会议》(2009年)、赖宏的《毛泽东与红军·从井冈山到古田》(2007年)、傅柒生的《古田会议》(2006年)。这些成果详略各有不同,取材各有千秋,比较全面地叙述了那一时期的红军历史和古田会议前的争论,但是对于核心的权力结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毛泽东、朱德、陈毅、周恩来这几位红军主要创始人的年谱和传记作者,也对这段历史有所研究,披露了许多史料,但对于当年那场激烈的争论,一般作淡化处理,有时甚至把原因归于林彪、刘安恭等次要人物。另外,限于年谱和传记的体裁,对这一问题也不可能展开深入分析。1984年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辑的文集《重评古田会议》,收集了萧克、赖传珠、吴仁声等亲历者的回忆,还有张国琦、黄少群、蒋伯英等人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文不是对这段历史的全面研究,而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单刀直入,抓住“权力结构”这一关乎红军命运和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力图揭示一支由五四青年创建的充满民主气息的军队,如何在当年残酷的现实条件下,为适应险恶环境而不得不发生转变,逐渐走向集权。这一深层历史问题的实证研究,应有助于理解推动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在力量。

      一、红军初创时期的高度民主:官兵分权、军政分权

      1927年到1928年是红军创建的初期,此时的红军非常弱小,其中最强大的朱毛红军也不过几千人。而当时全国各派军队的总数达近200万,其中较大的派系如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张作霖等各有数十万军队。很难想象,这支弱小的红军能够在20年中发展壮大,最终夺取天下,但这样的事情最终发生了。个中原因,是历史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最直接的答案就是:红军是一支全新的军队,遵循完全不同于其他军队的原则,具有一种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和难以限量的生长潜力。

      民主,是这支新型军队最为独特之处。在红军创建初期,军中的权力结构是高度分散的。众所周知,军队的权力结构通常是高度集中的,即便是民主制发达国家的军队也是如此。军队中通常是等级森严,权力高度集中于上级,下级对于上级只能严格服从。但是初创的红军却与众不同,中国共产党的骨干是一批“五四青年”,而五四运动的核心理念就是民主,所以当这批“五四青年”着手创建军队时,民主的理念就被带到红军中来。创建初期的红军有着浓厚热烈的民主气氛,是世界军事史上少有的充溢民主精神的军队。

      红军中的民主改变了传统军队中士兵的消极被动角色,使得每一个成员都成为军队的主人,受到尊重、享有权力。这种主人翁的地位让各级干部、战士发挥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性,大大增加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过,这样一种分散的权力结构也带来严重的弊端,常常造成纷争不已、纪律松弛,在瞬息万变的战争环境中甚至危及生存。这就使得建军初期的民主气氛难以长期维持,最终逐步走向集权。

      (一)官兵平等

      红军初创时期平等氛围浓烈,士兵获得前所未有的人格尊严和精神解放,即使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也不愿离开。当年的新战士朱良才回忆:“毛党代表给我们这些新参加红军的同志讲话,提到缴获的现洋时,他说:我们是工农的军队,不是军阀、资本家的军队。他们的钱都归上级装腰包,我们从上到下都是一样,一块都是一块,一毛都是一毛……第二天在永新点名发钱。第一名点朱德,第二名点毛泽东,以后点大家。每人发的都是一块现洋。”①江华也提到,大柏地之战“缴获许多枪支弹药,所以动员红军全体干部战士,凡是能背枪的都背上枪,有的战士一人背两三支,毛泽东同志也背着一支大枪同战士们走在一起”。②朱德更是以与士兵同甘共苦、打成一片而著称,“群众及敌兵俘虏初次看见鼎鼎大名的四军军长那样芒鞋草履,十分褴褛,莫不诧异。若不介绍,至多只能估量他是一个伙夫头,同时到现在‘伙夫头’三个字恰成了四军军长的诨号。”③

      在杨开明给湖南省委的报告中,重点介绍了红四军中的平等和民主精神:“红军中最好的现象,就是在民权主义的施行。士兵有士兵委员会参加军事管理,官长士兵的穿吃一样,待遇平等,废除肉刑”,“官长有不是处,士兵可以开会反对之,所以士兵的生活虽然苦,而看到官长也与自己没有丝毫的差别,也感受到精神安慰,他们的人生观因此也相当的受了影响而改变了些。每每俘虏过来的士兵,他们常常有感觉现在生活满意的表示。他们觉得虽然在军阀底下物质生活比较好些,可是精神上实在痛苦,官长的生活与士兵对照,截然两样,官长有小厨房,官长可以去赌钱打牌,讨小老婆快活。士兵呢?每月几块钱的饷还没有发,有时还要被官长拳打足踢的侮辱,打了你还不许你叫屈,完全过的那供人驱策的牛马机械生活。他们一到我们军中来一看,完全别有天地,与他们原来的社会,完全两样,好似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线光明,他们的精神上当然是愉快的。”“所以我们些小的对敌宣传工作,启发敌兵的民权革命思想,竟能得到反映[应],叛变来归的事常常的有。”④

相关文章: